近日,四平路幸福村270弄1—6号加层改造项目正式完工交房,144户幸福村居民拿到了新家钥匙。在完成告知相关事宜、签字、领取房门钥匙的手续后,这一刻,幸福村居民终于迎来了幸福的生活!
告别厨卫合用的年代
整齐明亮的外墙、设施齐全的楼道...这片建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房子经历了数年的改造,如今已经焕然一新。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标配”却是:八户人家共用一个灶间、四户人家共用一个马桶。还存在房屋老化,私搭乱建严重、消防隐患众多等问题。
以前,每天早晚时间段,在楼道内排队上厕所和此起彼伏的催促声,都已成为居民生活中的常态,最麻烦的是洗澡,要用盆接水在房间里洗,经常把小小的房间弄得一团糟,实在是不方便。
自治共治让梦想变成现实
因居住面积狭窄、日常生活不便等原因,自九十年代末期就不断有人提出改造诉求,但限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
2016年,幸福村两幢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四层楼公房完成改造,家家户户有了独用的卫生间。
同年,在区房管局、欧阳路街道、虹房集团、居民等各方共同努力下,幸福村内最后三幢厨卫合用的公房被成功纳入改造计划。
而与旧改征收等工作不同的是,成套的公房改造必须达到居民意愿征询率百分百、改造签约率百分百、居民百分百搬离“三个百分百”,协议方能整体生效。
在宣传动员过程中,大部分居民是很支持改造。但房屋的朝向、大小多种多样,无法像“切豆腐”一样整齐划一。特别是有些居民曾经通过私自搭建,拓展了不少居住空间,觉得改造反而会让自己的面积“缩水”,不愿配合改造工作的开展。
基于此,街道主动牵线搭桥,为居民自发成立的改建工作小组腾出办公场地,并依托其在居民自治中的力量,逐一上门做好未签约居民的思想工作。
现在进行改造,自己不用花一分钱;
改造后每家每户厨卫独用;
在外租房过渡期间,政府部门每月还会补贴一定的过渡费。
改建工作小组的发起人平纪隆介绍,得益于上述这些丰厚的“条件”,经过数月的劝说,最终打动了原本不同意改造的那批居民,实现“三个百分百”。
“掐”着厘米算出的幸福
“绣花”功夫,既讲究抓得准,又要求做得细。在保证每户居民都能拥有独立厨卫的基础上,如何设计改造方案,确保所有居民的得益最大化、平均化,作为改造工程实施单位的虹房集团也下足了功夫。
鉴于每户的人员情况和居住情况各不相同,改造方案又没有标准样板可循,整个改造工作开展伊始,虹房集团便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方案设计,做到“一户一方案”。同时,委派专人进驻幸福村,和专业设计师一起挨家挨户走访测量,掌握第一手的数据。
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在政策规定范围内,通过整合可利用的零散公用面积、加层等方式,实现房屋面积“再分配”。考虑到居民受益的均衡性,有些居民的房屋位置也做了相应调整。
正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整个设计方案的修改多达数十次,每次改动不是以米,而是“掐”着厘米来计算的。改造完成后,每户居民的房屋面积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作为老旧房屋相对较多的中心城区,虹口自2013年就启动了新一轮旧房改造计划,成功完成新市南路1201—1211号、大连西路35—41号等多处老旧房屋的成套改造工作,获得居民的广泛好评。
接下来,区房管局将牢牢把握“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协调虹房集团等相关单位,争取在2020年前对全区“可改、愿改”的老旧房屋启动成套改造相关工作,进一步解决老房子厨卫合用的问题,让居民早日告别“拎马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