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崇明新闻

访谈丨江南韵味、中国元素、海岛特色,崇明既要留住乡愁,更要向前看

2018-8-10 0:00:00发布100次查看

【小编说】
  你家附近有沪上“最美”图书馆吗?最时尚的阅读空间长啥样子?文化名家经常“送戏”进社区,你知道吗?……
  2018上海书展将于8月15日开幕。作为本届书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发布和市新闻出版局联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东方网,于8月1日起,陆续推出上海16个区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访谈报道,展示各区如何打响文化品牌,畅谈百姓关心的文化场馆、文化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推荐地区特色“文化游览”路线等,更好地营造“书香满城”的浓厚氛围。



  个性化书吧遍布全岛
  上观新闻记者:在崇明,我们看到了许多既小清新、又颇有文艺范儿的地方。随便走进一家一看,却发现是个农家书屋?
  龚朝晖(崇明区委宣传部长):没错,你刚刚走进的那家叫“西岸氧吧”,是一家民宿,政府配送资源又在“氧吧”里建了一个“书吧”。民宿窗外就是一垄一垄的菜地、花田、小桥流水,市民们来呼吸崇明的新鲜空气,顺便还能借阅图书。这里原本是个荒芜的养殖场,自从2003年建成以来,就吸引了许多读者。虽叫书吧,实际上则是一个升级版的农家书屋,由区政府统一管理,由区级图书馆负责配送图书,满足市民借书、看景的需求。


  我们有这样的考虑:在做民宿的过程当中,延续原来的农家书屋的做法,把书配置到特色民宿当中去。政府不需要花多少钱,这些资源却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如今在崇明,几乎在所有的民宿里都能看到这些书吧。民宿里面人群比较集聚,人气旺,加上环境好,我们的市民朋友、农民朋友,特别是上海的白领到崇明来,能享受到氧吧新鲜的空气、美景,同时也能得到书籍的洗礼。
  上观新闻记者:除了服务年轻人,老人和孩子的阅读需求又如何满足呢?
  龚朝晖:崇明有个特点是地广人稀。崇明占了上海土地的20%,但是人口只占上海的2.9%,不到70万人口,1413平方公里。老百姓看书不方便怎么办?我们想到了把书配送到老百姓的家里面,也就是设置“百姓书屋”。在崇明,农家书屋一般与村居图书室合并,设置在村居办事处,规模相对大一点;百姓书屋则是农家书屋的延伸点,设置在老百姓家里。每1-2个生产队,会选在一户农民家里配书,这户农房的主人就是管理员,方便村组内的农民相互借阅、交换、补充、共享。


陈家镇陈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


竖新镇仙乐游田间书屋

 
港西镇北双村小英工作站

 
  这些管理员们,往往是退休教师、老党员或者机关干部,平时喜欢阅读,也有一些藏书,并且家里有条件可以腾出一个或两个房间作为活动场地。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成为一个标准化的党建服务点和修身睦邻点。我们会在这里专门设有阅读空间,孩子们假日期间也可以到这里开展阅读活动。
  在图书配送前,我们会对孩子、老人的需求进行意见征求。想看什么书,我们就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针对性地挑选。而且,乡镇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区级图书借阅是联网的,挑选方便,可以选择的图书资源也很丰富。


  打造生态海岛文化品牌
  上观新闻记者:在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特别是文化品牌方面,崇明有怎样的特色工作部署?
  龚朝晖:崇明要打造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生态文化都市区,因此,生态文化、海岛文化、乡村文化等,都是我们重要的品牌抓手。目前,崇明已结合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实际,制定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生态文化功能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其中,要想把生态做成一种文化,就需要一些新的手段和理念。崇明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开始,区委区政府就提出了“+生态”和“生态+”的战略。去年底,这样一个战略进一步升级为“全生态”理念。我们将进一步通过“三生融合,五全推动”来实现它。“三生”指生态、生产、生活要融合推进。生态宜居是我们的基础、底蕴,产业兴旺是我们的根本,生活富裕是我们的目标。“五全”指的是,生态文化建设要以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全员参与、全面管理的理念来推动,目标是让空气更清新,水源更清澈,土地更清洁。
  2015年到2017年,崇明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体会到了文明创建对提高生态文化品质的重要性。通过文明创建,我们让崇明的文明理念、文明素养、文明程度有大幅度的提升。2018年到2020年,我们还要继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区的创建,通过过去半年的努力,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而在文化教育方面,区里去年编印了3万册生态文化的读本。这个读本不仅走进学生的课堂,同时还进入了农家书屋。现在,每个乡镇都有1-2支宣讲队,每周都要开展活动宣讲这个读本。这本生态文明读本浅显易懂,可以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素养。
  上观新闻记者:我们知道崇明是个海岛,有没有相关的特色文化品牌呢?
  龚朝晖:一个是风瀛洲文化艺术节。崇明从1989年开始办文化艺术节,现在已经20届了。2012年,我们把文化艺术节进一步升级为“风瀛洲·崇明文化艺术节”,一般每年9月下旬-11月上中旬份举办,10月国庆黄金周每天都有演出,区文化馆风瀛洲剧场定期会上演各类文艺演出。2018年的风瀛洲文化艺术节,我们将聚焦崇明成岛1400年,纪念挖掘传统文化。
  崇明的另一大特色文化是节庆文化,贯穿了一整年重大节日。年初,我们有新春乐和闹元宵,4、5月份有环崇明岛女子公路自行车比赛,几乎调集了全岛的力量。在6、7、8月份的时候,我们有“世界的崇明,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已经举办了七届,内容很丰富,例如崇明传统的赛龙舟、舞龙比赛等,从中学、小学到机关、村镇,甚至驻崇部队都会加入进来。
  发展乡土文化,既要留住乡愁,更要向前看
  上观新闻记者:崇明如何布局乡村文化建设?
  龚朝晖:拿花博会做个切入点吧。2018年4月9日我们申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成功,提出要在花博会中融入中国元素、江南韵味和海岛特色。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加入中国元素这个想法并非是花博会中的首创,而是我们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提出来的。崇明成岛1400年,农村、农业和农民构成了崇明的基石,崇明要成为上海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因此,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过程当中,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必须是崇明的特色。
  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当中最关键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如何保留乡村的这些江南韵味、中国元素、海岛特色,可以说很重要,正所谓“留住乡愁”。但是,只是守着一亩三分地,没有发展,这个乡村是没有出路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崇明人民的生活品质需要不断提升,既要留住我们的乡愁,更要面向未来。
  化要指引乡村的建设。今年我们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中,更加突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对乡村的建筑提出了要体现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要求。我们正在试点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要让农民也集中起来,让他们的生活品质不断地提升。我们从农村开始搞垃圾分类减量,并且农村还要做得比城市好。我们还在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全覆盖”,开展农村厕所改造工作,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
  上观新闻记者:崇明的农村发展究竟该如何“面向未来”?
  龚朝晖:崇明目前正在重点打造民宿经济。现在看来,已经出现各种不同的形式。
  有的是崇明当地农民自发、自愿地集聚做起来的,规模比较小。举一个例子,“知谷1984”在向化镇,它只有6个房间,他是崇明的一个青年读书工作以后回来创业。主人原本工作在上海,回来以后开始思考自己的老房子怎么用起来,怎么把周边群众带动起来,一起来发展,所以他想到了民宿,给房子注入一些文化元素,而“知谷”,就是朋友知己过来的意思。老房子是1984年建的,但主人在老房子里面加入了文化元素,加入了一些休闲元素,加入了儿童的游玩元素,再加上周边弄了一些果园等生态元素,就打造出了这样一个品牌。
  还有一种就如“香朵”开心农场,原本是一个养殖场,在国际生态岛建设当中,不符合潮流淘汰了,原先的猪棚、放生产工具的用房被打造成富有现代气息的民宿,相关配置也非常不错。这是产业的升级更新,崇明需要这样的新型业态。



崇明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