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台风 崇明如何不再"靠天吃饭"
2018-8-9 10:39:29发布93次查看
据崇明区消息:“安比”和“云雀”两周内相继来袭,让原本丰收在望的崇明水蜜桃和翠冠梨遭遇了不小的损失,个别合作社损失近半。蒙受损失后也让崇明农人开始思考,如何早做绸缪,不再“靠天吃饭”。
东西方向损失不同
台风过后,在堡镇的新申乐活果蔬专业合作社内,满地是被吹落的水蜜桃和翠冠梨。合作社负责人唐志宁估计,300多亩的水蜜桃和翠冠梨损失达到4成。“第一次台风时,正好是桃子成熟的时候,第二次又偏偏赶上翠冠梨成熟的时候,熟透的果子被风一吹就掉了。”唐志宁惋惜地说道。台风来临前早有天气预报,为什么不提早进行抢收呢?对此,唐志宁表示,一个是低估了台风的破坏力,二是由于水蜜桃和翠冠梨采摘后不易存放,在没有提前联系好批发商的情况下,大批量集中抢收的结果也难逃烂掉的命运。
建设镇的一家种植黄桃的合作社同样损失近半,而在绿华镇的上海欢乐果蔬专业合作社却要幸运不少,被吹落的翠冠梨数量并不多。“崇明东部风大,西部还算好,这次损失不大。”负责人陆巍庆幸地说道。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在台风直接登陆的崇明东部,近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0级,而在崇明西部风力小了不少。“做了那么多年农业,主要还是靠天吃饭,这次算运气好。”陆巍笑了笑。
尽管结局不同,但经过两次的台风袭击,唐志宁和陆巍都打定主意,一定要在销售和存储环节做足准备,建造可以存放鲜果的冷库,拓宽销售渠道,一旦再遇台风天气可以进行抢收。
“天罗地网”保平安
当台风来临,多数崇明农业人心里很慌,而位于新河镇的上海赢宇果蔬专业合作社却稳如泰山。负责人施利平自信地说:“就算风再大一点也没关系的。”原来,合作社的150亩水蜜梨上有防风网,下有用混泥土浇筑的防风架,如此“天罗地网”,台风来临时,果树纹丝不动。施利平告诉记者,由于他种的水蜜梨是晚熟品种,每年或多或少都会“吃到”几个台风,所以在几年前种植时就充分考虑了台风危险,耗资130万元设计建造了专门的防风网和防风架。“果子主要是由于树干和树枝摇晃,而被摇落的,只要全部固定住了,果子基本上可以安然无恙。”施利平介绍道。
对于同行们的损失,施利平也十分惋惜:“农业是一项投入高、收效慢、风险高的项目,这次还算好的,要是风大把果树连根拔起,那至少三年要绝收了。”从事农业前,施利平在商海沉浮多年,养成了底线思维,这才在种下梨树的同时,又不惜血本同步安装了抗台风设施。
所有合作社都装上抗台风架可行不可行?施利平说这样也难,抗风设施需要在果树种植初期根据树形进行设计,之后再进行安装,不仅更为繁琐,成本也会高出许多。
期盼商业保险出台
翠冠梨和水蜜桃等因受台风影响而减产,价格上会不会有所提高,弥补一些损失?唐志宁表示,相对于整个上海市场,“崇明出产”所占比例十分有限,并不会对价格产生什么影响。
据了解,对于损失,合作社参加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会进行一定的赔付,但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按照“低保障、广覆盖”原则实施,投保标准较低,保障程度也较低,只能弥补大规模种植户的一小部分损失。所以,不少农业从业人员都呼吁能够尽快出台商业性农业保险。在农业大省山东,“建议尽快推广商业性农业保险”早在几年前就成为政协提案;而在安徽,2016年就出台了《关于支持商业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相关实施细则。意见明确,利用3-5年时间实现农业保险覆盖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基本满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保险需求。上海也从2016年开始试行粮食作物收入保险,并计划尝试务农人员意外险等新的险种。
“只有做农业真正不再靠天吃饭了,更多人才愿意参与进来。”施利平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