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科普可以这么逗

2018-8-8 11:18:51发布95次查看

科普讲解大赛现场,董毅力压群雄获得第一名好成绩。 □采访对象 供图
在董毅看来,科普讲解要有原理性、趣味性、互动性、服务性。 □孙乐琦 摄
董毅为孩子们讲解“一带一路”五年影像展。 □孙乐琦 摄
85后小伙子董毅在201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决赛中折桂。听他的讲解,你会发现,深奥的科学也可以变得通俗而有趣。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成功飞往外太空的有500多人次,然而,下潜到1万米以下深海的却只有3个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下海难于上青天.…….”
6月23日,在201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决赛的舞台上,来自上海科技馆的85后小伙子董毅面对评委“上天、入海哪个更难”的提问,微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赢得满堂喝彩。
凭借着优异表现,董毅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大赛一等奖。这距离他进入上海科技馆工作还不到一年。
“展品没有生命,但我想通过我的讲解,让它们与观众对话。深奥的科学,其实也可以是有趣的、通俗的。”董毅说。
全国比赛拿下第一名
全国各地共有56个代表队186位科普达人齐聚广州一较高低,董毅最终以98分(总分100分)的好成绩折桂。
用董毅的话来说,从报名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到决赛折桂,整个过程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便是评委的那个提问。
“当时一听到这个问题,觉得这评委太合拍了。”一个多月过去,说起当时的场景,这个“85后”仍然眉飞色舞。
进入全国决赛,董毅选择的讲解主题是深潜器。“刚开始准备时,我的讲解稿就是用‘下海比上天难’作为开头的。”然而,4分钟的讲解用20秒钟开头,展教处的“智囊团”觉得过于浪费时间,于是便砍掉了。
没想到,这个被砍掉的“开头语”,阴差阳错地完美回答了评委的提问。“后来专家点评时,都说这句话正是出彩的地方。”董毅回忆道。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自2014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是第五届,是目前全国范围最大、代表性最强、最具权威性的科普讲解比赛。本届大赛,全国各地共有56个代表队186位科普达人齐聚广州一较高低。
要在众多高手中拔得头筹,更多依靠的是实力。董毅在一场场较量中脱颖而出,最终笑到了最后。
首先是上海科技馆内部的选拔。馆方决定,以1老带4新的阵容参赛,董毅正是4位新人之一。
接着,是浦东新区选拔赛、上海市复赛、上海市决赛。董毅的表现还算平稳,但并不突出,最终是以上海市决赛二等奖的名次,进入了最后的全国决赛。
“这次能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靠的是团队集体智慧。”董毅很谦虚。进入全国决赛后,董毅和智囊团商量,要把“上海创造”的精气神带到全国舞台。c919国产大飞机、“彩虹鱼”深潜器等“国之重器”都曾出现在主题的候选单上。
经过几次 “烧脑”讨论,团队将目光投向深潜器的工作原理。为了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董毅和同事们还专门去上海海洋大学的“彩虹鱼”基地学习。“听了两个多小时的讲解,收集了丰富的素材,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讲。”他回忆。
如何把深奥的科学原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要能够牢牢吸引评委和听众?4分钟的讲解,要实现多重目标。
董毅和智囊团,开始了“组稿—试讲—修改”的循环模式,就连平时吃饭、聊天都离不开这个话题。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董毅不厌其烦地请不同的同事听他彩排,提意见。“临时评委”们每提出一个建议,团队都会一起研究,寻找解决方案。
即便如此,在距离赶赴广州参赛只剩3天时的“会诊”中,到场的科技馆领导和同事们在听了董毅的讲解后,得出的结论依然是“好像不灵啊”“看来只能期待下次出成绩了”……
现实往往出人意料。在决赛舞台上,董毅带来的《深渊里的承上启下》,用诙谐易懂的语言介绍载人深潜器的工作方式,收获了在场观众阵阵掌声与欢笑。再加上评委“很配合”的提问,让他最终以98分(总分100分)的好成绩折桂。
“科普工作者”的诱惑
虽然刚开始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但董毅无法拒绝“科普工作者”的诱惑。怀揣着梦想,使他最终成为了编号“0551”的上海科技馆员工。
董毅是山东人,1987年出生,大学本科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以后进了媒体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拥有了拍摄制作视频的特长,以及面对镜头不怯场的优势。
工作4年后,董毅辞职去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做出这样的选择,在于他坚持的信念——不求进步,最让人害怕。
硕士专业是教育管理,这代表着董毅“跨界”的开始。因为导师的研究方向是科普教育,两年的研究生学习,董毅把重心放在了科普方面。
那时候,几个同学一起做了一个自媒体节目,叫做《嗨,赛先生》,以脱口秀的方式介绍科学史,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你好赛先森”上。
“很惭愧,公众号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董毅说。不过,上面还留着他此前参加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时的视频和图文资料。
临近研究生毕业,一份真正的“科普工作”机会来到了董毅面前——他所在的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了一条招聘信息:上海科技馆要人。
要不要应聘?董毅纠结了。当时,武汉的就业政策挺不错,他也习惯了那里的生活。而上海,对董毅来说,只在1989年来过一次,“那时才3岁不到,根本没留下什么印象。”
然而,“科普工作者”的诱惑很大。为此,董毅征求了家里人的意见,但并没有获得支持:“你这么个小土鳖想要游进大海?自己掂量掂量再决定吧。”
去,还是不去?犹豫再三的时候,一个意外的邀请,让董毅最终做出了决定。“有个朋友,要在上海发表一本新书,叫我去帮忙当一下发布会的主持。”
巧的是,新书发布会的日期就在上海科技馆笔试的前一天。就这样,机缘巧合,董毅启程赶赴上海,一为赴好友之约,一为赴上海科技馆之约。
初试顺利通过,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家里人依然犹豫,担心过不了下一关。董毅则看得很淡,“就算进不了,也没什么损失,还增长经验阅历。”第二轮面试完,他闲着没事,甚至自己买了一张门票,在上海科技馆逛了一圈。
那时,董毅还不知道,自己最终会成为编号“0551”的上海科技馆正式员工。
“小土鳖”游进了大上海。2017年7月下旬,董毅正式入职,加入了展示教育处,主要从事科普剧编剧、表演、线上教育等工作。当然,讲解是基本功。
前两个月的时间,主要用在了解、熟悉整个场馆上。“除了具体负责的工作,还要摸透馆里的方方面面。”董毅说,“穿着工作服出现在馆里,如果观众问你厕所在哪里都回答不出来,那也很丢脸。”
工作任务很繁重。入职三个月后,展示教育处就开始承担起了一项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赛,董毅和同事们,忙着出差、筹备赛事。
同时开展的,还有那场最终让董毅一举成名的201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
把科学讲得有趣好玩
“我是文科生,科学领域的知识较浅,就想着把观众当作跟我一样,如何站在他们的角度,把专业的知识给将清楚了。”
董毅把追求“不断进步”的劲头,放到了科普讲解上。“展品是死的,但讲解应该是活的。”
虽然在科技馆工作不到一年,但董毅已经承担了不少展览的讲解工作。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首秀”——“你不知道的丝路,一带一路五年影像展”。
“第一次讲解,没有条条框框限制,我就想着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每一张照片讲得有趣、好玩。”如何拉近观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距离,这让董毅颇费了一番脑筋。
往年拍摄脱口秀的经历,让董毅选择了“段子型讲解”。用他自己的解释,这是一种“有别于‘专家型’或‘研究型’的讲解方式。”
讲“一带一路”,就要涉及到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土耳其的展板上,一对中国新人在一家诞生于1935年的老牌甜品店前拍摄婚纱照。董毅讲解时,“扯”到了中国的红军长征。
“我当时这么说:‘那一年,红军在长征,土耳其的吃货则创造了这家甜品店。老一辈的奋斗,让中国吃货有了品尝外国冰淇淋的机会。’这样一个风趣的提法,一下子就拉近了土耳其甜品店与中国的距离。”他说。
“先有意思,再有意义”,这是董毅在探索的科普讲解之道。“我是文科生,科学领域的知识较浅,就想着把观众当作跟我一样,如何站在他们的角度,把专业的知识给讲清楚了。”
于是,在讲解宇宙大爆炸时,他会用折叠纸巾的方法,来形象表现每一个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讲解如何发现病毒的时候,他会讲科学家把病原体移植到猩猩身上的过程时,唱起《星星点灯》这首歌……
有一次讲解非洲象,董毅愣是从非洲象讲到亚洲象,继而从“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古时候中原也有象”“河南简称‘豫’”,一步步最后讲到了“上海有个豫园”。
“科普讲解,不光是给观众介绍现有的知识,更应该让他们对此产生兴趣,甚至自发地去了解更多。”董毅说。
在讲解过程中,董毅喜欢观察观众的表情,每当有人笑了,他都会记录下来。“这说明,他们接受并理解了我的梗。”
有时,观众的当场反馈,更会让他“喜出望外”。“我记得有一次讲‘一带一路’,提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个观众对我说,小品演员陈佩斯的名字就是来自布达佩斯,他还有个哥哥叫陈布达。”
讲解结束后,董毅立马查了一下。“原来,陈佩斯的父亲陈强第一次出国演出去的就是布达佩斯,所以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陈布达、陈佩斯。观众又给我上了一课。”
董毅的原则是,讲解永远不能一成不变。“一带一路”展共讲解了13场,针对不同观众,他和同事们准备了13篇讲解稿。
“现在的观众、包括孩子们都很厉害,一旦有错误,马上就会被发现。另外,不少观众办了科技馆的年卡,如果老听到同样的讲解,肯定会觉得乏味。”董毅说。
在他看来,科普讲解,原理性、趣味性、互动性、服务性,一个都不能少。“作为一个才入行一年不到的新手,我还要不断摸索,继续进步。”(记者 章磊)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