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指向18时,不少申城上班族已经陆续走上了回家的归途。可在位于仙霞路上的长宁区劳动监察大队办公楼里,却是灯火通明。
“任务都清楚了吗?”副大队长曹新再次叮嘱队员们。看到大伙儿没有异议,他一挥手,“出发!”于是,20多位劳动监察队员全体出动,分为8个专项小组,分别扑向辖区内的商圈。
这是一次特殊的“夜间执法”。在沪上劳动监察部门的专项检查中,可谓首次。之所以选择在夜间出行,就是为了适应餐饮企业的特性——晚上人员最为集中。而检查的重点,则是规范劳动用工、落实高温津贴。
记者跟随发现,这种检查方式突击性极强,让企业“措手不及”,从而基本很难事先有所准备和应对,也更容易暴露出相关不足。
执法人员“突然袭击”
“您好,我们是劳动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请出示你们的营业执照、花名册、考勤记录等。”
在位于西郊百联一楼的“臻味亭日式料理”门口,长宁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监察一科的监察员应艳和金宗林正色对店员说道,被对讲机呼叫而来的店长明显表情一愣,明显对执法人员会在此时“光临”有些出乎意料。
不过,此时已经容不得其再做任何准备了。应艳非常熟练地拿来了门口的考勤记录卡,并一一拍照存档,而一旁的金宗林则开始书写相关调查内容,开具了《上海市劳动保障监察通知书》和《上海市劳动保障监察调查询问书》,并要求店长提供公司的注册信息、职工劳动合同、工资发放情况、社保缴纳记录等。对此,店长脸泛难色,表示由于数据较多,需要向总部申请才能调用。两位监察员便在调查询问书上约定时间,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到监察大队提供材料。
而在“港丽茶餐厅”内,两位监察员则直接提出,要进入厨房“看一看”。“你们厨师有没有高温费?”面对监察员的发问,后厨人员表示并没有。监察员立即要求经理拿来测温设备,对厨房间的温度进行测量,并对相关实况数据进行记录。
“我们的检查都有针对性。”应艳告诉记者,例如,厨师虽然不属于户外劳动者,但根据相关法规,如果企业没有采取有效降温措施,使得其工作场所的温度不能降至33℃以下,那就该付高温费;另外,考勤记录卡的拍照存档,也使得企业无法在用工人数上做手脚,逃避相应的法律责任。
尝试夜间执法行动
“过去,劳动监察部门的常规检查,一般都是白天。”曹新如此说道。不过,他们在工作中发现,这种行动对于部分行业的效果并不完美,原因就在于,例如餐饮、中小微科技企业等,往往白天人员并不齐,这使得检查往往要打了“折扣”。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也因为熟悉了检查方式,提前有所准备,把“软肋”隐藏了起来,加大了执法检查难度。
“企业想要避重就轻,我们就要它露出马脚。”曹新告诉记者,“夜间执法”的想法就此诞生。8个专项小组通过转变执法方式,由“到现场查问题”改为“带问题到现场”,有针对性地检查用人单位遵守高温津贴规定情况、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情况、遵守工时、休息、休假规定情况、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等。
曹新表示,通过总结近几年来区内易发生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企业特点,并结合近期大调研问题清单,长宁劳动监察大队聚焦关键少数,重点筛选了区内高科技轻资产企业、餐饮服务业、小微企业、进博会重点保障及辐射区域约100家用人单位,进行“规范劳动用工、落实高温津贴”的夜间专项检查。专项检查要求监察员全体出动,注重实地调查,现场提取考勤、人员名单等证据材料,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彰显专项检查的社会影响力和威慑力,营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
依法改正+柔性宣教
截至发稿时,记者了解到,最新的调查情况发现,“臻味亭日式料理”在用工中可能存在社保漏缴的情况。
应艳告诉记者,根据核查,“臻味亭日式料理”共有27名员工,用工方式分为两类,其中11名员工直接与该企业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而另外16名则是岗位外包,由外包公司负责这批员工的薪资及社保,“后者可能存在少缴和漏缴的情况,我们已经责成单位进一步补充相关材料,查实后将快速移送社保征收机构做后续处理。”
曹新表示,对于本次查出有违反劳动用工法律法规的单位,除了依法责令改正外,长宁劳动监察大队将以“劳动监察青年宣讲团”为抓手,对屡犯企业、初创企业及其他有需要企业进行“精准扶贫”,针对该类企业常发生的“用工漏洞”进行普法式宣讲,使其从知晓劳动法律,到自觉遵守劳动法律,再到能熟练运用劳动法律,从而提升用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于高温费发放不到位、暑期用工不规范、少漏缴社会保险费等轻度违法企业,进行柔性宣教,指导其进一步完善机制、细化措施,督促企业自觉按照规定执行相关文件精神,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