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区委宣传部长访谈|什么是“最上海”的打开方式?来黄浦,感受魅力“新”发现
2018-8-6 16:08:30发布102次查看
8月1日至21日,东方网、上海发布、书香上海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将同步呈现访谈。届时,不仅有你关心的各区文化内容,还有特色书店视频等着你!
什么是“最上海”的打开方式?来黄浦,感受魅力“新”发现
复兴中路树影斑驳,思南路上,满是阴翳的梧桐与精美的洋房。在这片享有“中国第一座露天博物馆”美誉的历史街区,2018年4月23日,第23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思南书局落户于此。
曾经,因为柳亚子先生的入住,数十位民主人士经常在此谈古论今;如今,沙发、茶几、书架还有咖啡和甜点,装修布置得就像自己家里的客厅。的确,在众多爱书人心目中,思南书局正是对话大师、邂逅名家、阅读经典的城市文化客厅。2018年上海书展的黄浦区宣传部长访谈就安排在这里。
梧桐树下,外地书迷每周坐动车赶来
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历史保护建筑,为什么会开一家实体书店?黄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曹小敏说:“这不是偶然行为,也不是即兴行为,是党委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精心为老百姓打造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初衷很简单,而这一番布局,追溯缘起,前后跨越了四个春秋。
2013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黄浦区委宣传部与永业集团在思南公馆联合成立“思南文学之家”,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为“思南文学之家”题写了匾牌,从此,每年的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重磅活动都在这里举办。
为了将文学阅读氛围常态化、持续化,给上海城市公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2014年2月,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黄浦区委宣传部主办,思南公馆承办,联合推出了公共阅读组合活动——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
思南读书会一经推出,每周末一期,风雨无阻,在坚守中提升,至今已举办了250余期,迎来了500多位海内外知名作家、学者和文化人士,3万余读者广泛参与。嘉宾对话精选集《在思南阅读世界》第一、二、三辑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思南读书会创办三周年之际,《思南文学选刊》面世了,它关注中文的世界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也让世界阅读思南。同年底,快闪的思南书局概念店与大众见面,60天内60多位作家与读者交流,受到了热烈欢迎。
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也是思南读书会举办了4年多之后,思南书局作为快闪思南的升级版正式推出,进一步打造高品质的阅读文化生活空间,和一流文化消费、体验的全新市民公共书房,成为面向海内外作家、学者敞开怀抱的常态化城市文化客厅。
曹小敏感叹,每周六下午,无论酷暑严寒,复兴中路上都可以看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有一堆人排队,有序安静地等待进入会场,聆听读者、作者对书籍发出的感慨感悟和体会,“这个地方每到星期六是非常热门的读书圣地,有很多的读者,有的甚至是外地读者,坐动车赶过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如果说思南读书会让读者“相约星期六”,那么思南书局则让爱书人有了“天天见”的可能。无论是一人阅读空间还是文学沙龙,无论是伦敦书评书店专区还是“从布鲁塞尔到上海——《共产党宣言》170周年”主题展,这里不仅仅是个实体书店,约会、看展、研讨、独处……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诚如曹小敏所言,“精心为老百姓打造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思南书局名副其实。
133家实体书店为何在黄浦百花齐放
作为上海书店最集中的城区之一,整个黄浦境内有133家书店。除了上海人都知道的那些福州路上的国字号,上海书城、外文书店、古籍书店、新华书店,一些很有个性的书店也不断涌现。“7月10日刚开了一家读者书店。《读者》杂志是陪伴好几代人共同成长的杂志,在九江路离外滩三百米的地方,开了读者旗舰店,它是一个综合概念的店,是一个融文化、交流、艺术、展演于一体的书店。”曹小敏说,其中有一个缩小版的“敦煌石窟”,把敦煌石窟的壁画通过情景再现、书籍再现介绍给广大读者,相当有特色。
来自甘肃的《读者》杂志为读者书店注入了浓郁的西北风情,曹小敏同样也推荐了颇能代表上海特色、开在豫园宝华楼里的吾同书局。说到豫园,在大家印象里,不就是看灯会,吃小笼,买上海特产的地方吗?曹小敏说,豫园商城最近几年积极探索新业态下的文化商业发展路径,将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相结合,里面“海上梨园”携手上海昆剧团定期推出昆曲演出,吾同书局“吾同”意为你我都是同道中人,融合了图书销售、文化现场、手工体验、都市农场、时尚餐饮、文化创意等内容,打造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
这些特色书店为何都选择落户在黄浦?在曹小敏看来,这和黄浦的文脉传承息息相关,“历史上,由于海派文化、传统文化交汇在一起,书店在黄浦就是一个高度集聚的业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随着房租、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电商价格冲击、阅读方式改变,实体书店经营压力日益增加。为此,黄浦区委宣传部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黄浦区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若干办法》,从营商环境、业态形式、优惠政策等方面为实体书店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5月22日,黄浦区还发起成立了全市首家新业态书店联盟,首批联盟成员由上海书城、古籍书店、外文书店、上海香港三联书店、百新书局、思南书局、大隐精舍、吾同书局、猫的天空之城、读者书店、言几又、阁林书店、大赞光合书店、艺影书阁、艺术书坊等15家知名书店组成。
曹小敏说,通过新业态书店联盟形成了三个优势整合。“第一是资源共享,把散落在各个地区,原来单打独斗的书店,作为一个行业一样联合起来,可以互为补充。第二是信息共享,大家的活动信息集成发布,让市民有更多走进阅读的机会。第三是成果共享,大家开书店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想为城市的阅读、市民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满足。”
阅读黄浦,熟悉的风景有不一样的美
黄浦是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承载着上海700余年建城史和170余年开埠史,积淀了最集中、最上海的文化资源。现在,黄浦区正全力以赴打造“开天辟地”红色文化根植地、“开放创新”海派文化辐射地、“继往开来”江南文化传扬地,以展现“上海文化”品牌“黄浦最上海”的标识度。一个个黄浦之“最”,曹小敏如数家珍——
黄浦的红色文化渊源最深,既是党的诞生地所在区,也是共青团的发源地、国歌的唱响地、解放上海第一面红旗的升起地,区域内已查明的革命遗址遗迹有127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黄浦的海派文化代表性最强,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国际风尚与东方审美、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深厚历史与未来潮流在这里碰撞交融,催生出上海数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剧场、影院、书店、出版机构,建立最早、特色最亮的文创园区,以及底蕴最深、名气最响的文化地标。
黄浦的江南文化在城市最集聚,拥有上海最集中的优秀历史建筑,辖区内保护的道路、街巷占整个上海的一半,拥有全市最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医药、饮食、民间技艺发达。
那么,如此“最上海”的黄浦,又该如何去感受它?访谈中,曹小敏介绍了三条黄浦文化旅游路线,无论上海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在最熟悉的风景里发现不一样的美。
第一条,领略红色文化。从一大会址可以到渔阳里,共青团旧址,周边延伸出去,有周公馆、孙中山故居、韬奋纪念馆,从新天地淮海路朝南京路方向走,可以到永安公司看看上海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最后到“国歌唱响地”黄浦剧场看一场剧。
第二条,感受滨江岸线。从上海开埠以后最繁忙的码头十六铺码头出发,可以到老码头听一场爵士乐,可以到和平饭店欣赏“老克勒”表演,也可以到装修后重新开放的中央商场,现在叫外滩中央,购物之余上楼听一听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的爵士乐,是纽约林肯爵士乐中心在海外的第一个分中心。
第三条,阅读外滩建筑。外滩万国博览建筑,首批七座老建筑向公众敞开大门,现在可以从外摆渡桥外滩源一路走来,历经百年风霜的历史博览可触摸、可阅读。通过扫描建筑上的二维码,还可以查到建筑的历史,什么时候建的,谁建的,曾经住过哪些人,聆听建筑后面的故事。
随着三条路线的指引,黄浦依旧是那个耳熟能详的黄浦,但文化所营造的便捷和温暖,已然随处可见、随手可得。“能够享受到我们政府的文化配送和社会给予百姓文化的传递,这个是在黄浦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最开心的事情。”曹小敏如是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