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当下,建立逆向物流体系,加强对机动车的回收利用正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机动车回收的整体状况如何,又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近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2017年上海市逆向物流指数(机动车系列)。报告显示,上海市报废机动车回收指数整体不高,机动车循环利用产业前景广阔。
这一指数由二工大牵头主持,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循环产业与绿色供应链研究中心、上海市物流协会等机构每年定期对外发布,力图真实地反映上海市循环经济的动态现实状况。该指数对上海市循环经济、绿色物流发展的监测和预测有重要意义,具有一定的行业“风向标”作用。
今年的报告显示,2017年度上海市报废机动车总回收指数为10.71点,回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环比下降15.3%;报废机动车回收发展指数为-15,回收发展趋势进一步走低;机动车回收价值指数为3020.35,较2016年度环比上涨331.09点,环比增长率为12.3%,有小幅上涨,但仍在低位徘徊;机动车回收拆解能力是拆解需求的8.83倍,拆解能力严重过剩,相当部分预期报废机动车没有回收到有资质的回收拆解企业中。总体而言,上海地区机动车循环利用产业前景广阔。
如何改变上海市报废机动车回收指数整体不高的现状?二工大经济与管理学院郝皓教授建议,要建立报废机动车回收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构建以汽车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回收物流体系。同时要探索整合机动车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的信息监管体系,确保整个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信息的畅通和可追溯,使报废机动车产品的流向合规、精确和高透明;鼓励回收拆解企业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能级,通过“产、学、研”合作探索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技术,促进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