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物资短缺,实行了计划经济,也相应地出现了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还记得这些粮票、肉票嘛?
“马路菜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一批马路菜场被“请”进室内,成为第一代标准化菜场。
然而,此时的菜场管理方更像是物业,分隔摊位后出租给个体户。
经过了四十年,这些“小菜场”又变成了什么样呢?
在长宁,升级版标准化菜场、智慧微菜场、蔬菜直供进小区等为老百姓的“菜篮子”提供了智能化、便利化和更为标准化的选择。去年,九华集团在长宁投资建设改建了三家菜市场:美天虹梅菜市场、美天安顺菜市场、美天三角菜市场,让居民出门就能解决“买汰烧”问题,为周边的居民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长宁的标准化菜市场,所有摊位每天都会在菜场的管理处刷卡录入菜的信息,包括品种、价格、产地等。
老上海人心中,再大的菜场都叫“小菜场”,买再多的菜都叫“买小菜”。
改革开放40年,“买小菜”的环境从大马路走到室内,再从简陋的室内菜场到接近超市的标准化菜场,再到如今打开手机就能搞定一整桌菜的“互联网买菜”,老百姓不断适应着“菜篮子”的变化,也用实际行动表达着接受新事物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