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再见;上海,你好!”7月20日,带着对西藏师生的眷恋以及对沪上亲友的思念,上海市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的35名专任教师,与5名三年期援藏管理干部一起返回上海。至此,浦东教育“援藏兄弟连”的10名男教师均已回沪,他们出色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教育援藏任务,在雪域高原播撒下大爱。
8月5日,包括3名中职教师在内的5名浦东教师,又将跟随上海市第三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奔赴日喀则。这也将是新区连续第三年选派教师以“组团式”的方式教育援藏。
浦东教师成中坚力量
上海“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始于2016年6月,首批成员包括4名3年期的管理干部和36名1年期的专任教师,经过去年8月的轮换,至今共有74名队员参与“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
2017年8月1日,第二批“组团式”援藏教师,从平均海拔约4米的上海奔向平均海拔约4000米的日喀则市。第二批进藏的队员来自浦东、杨浦、徐汇、普陀、松江5个区,浦东教师共有10名、占四分之一强,他们分别是:新云台中学教师张燕华、三灶学校教师陆士杰、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教师陈文德、三林中学教师蒋逸明、江镇中学教师徐美河、洋泾中学东校教师彭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教师韩正鹏、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教师蓝振杭、上南中学南校教师阴长青、洋泾中学南校教师卫琪。
这支浦东教育“援藏兄弟连”,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多个学科,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27岁,包括60后、70后、80后和90后。过去的一年中,他们中的大多数坚守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教学一线,有的则服务于校督导室等管理岗位,成为上海“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的中坚力量。
带病坚守三尺讲台
一到日喀则,身为浦东教育援藏小组组长的卫琪,被委以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督导室副主任”的重任,这一管理岗位既需为校长出谋划策,同时还需对学校后勤保障等进行监督管理。
学校的后勤事务事无巨细,看似小事却并不简单。卫琪告诉记者,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是一个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数超过2000名,教师有200余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驾上班,据不完全统计,教师的用车数量达近百辆。有时因为时间紧张,部分教师会直接把车开到教学楼边随意一停,然后直奔教室上课,“车停得杂乱无章,师生的人身安全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在卫琪所在部门的牵头下,学校制定了教师停车管理细则,在校内开辟了教师停车专区,规划了教师停车路线,并在关键的路口设置了指引牌。如此一来,车停得有序了,校园安全也有了保障。
蒋逸明是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中最年长的一名教师,虽已年过半百,但这位“老法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一线丝毫没有懈怠,即便得了感冒也坚持带病上课,直到发烧才去医院看病,退烧后不久他又出现在讲台上。90后教师陆士杰更是个“拼命三郎”,承担起初中两个班语文教学任务的他,每天从早自修忙到晚自习,一周的课时量达17节。因过于劳累,今年6月他患上了肺炎。在西藏得肺炎是很危险的,高原缺氧环境中,更容易引发并发症。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一辆救护车将陆士杰送到拉萨,他通过绿色通道搭乘航班返回上海,一下飞机便直接被送往上海市肺科医院。如今他已痊愈,依然牵挂着西藏的学生。
中职教师首次加入
按计划,上海市第三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本周日将启程赴藏。这其中包括第二批援藏团队中自愿申请继续援藏的8名教师,记者在名单中发现了两名浦东教师:卫琪和韩正鹏。
援藏团队的队员都知道,韩正鹏家里有两个孩子,大的今年9月读初一、小的才读小学四年级。家人好不容易盼到了他的回归,韩正鹏却选择了继续援藏。“我在西藏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韩老师透露,今年寒假回沪探亲时,他和上海地质科普馆馆长吕焕皋聊到了西藏的孩子们。吕焕皋提出,以上海焕皋公益基金会和高邮商会的名义,捐赠价值约300万元的120吨矿物晶体、化石和地质构造大型标本,帮助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建一个地质科普标本馆。“4月,我们已举行了捐赠签约仪式,就等着8月回西藏,就可以启动地质科普标本馆的建设和布置。”韩正鹏说,建成后,它将是西藏中学里的第一座地质科普标本馆。
即将启程的第三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还首次出现中职教师的身影。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教师唐奕、上海电机学院附属科技学校教师赵亮、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教师陈德甲,将前往日喀则第二职校,分别担任美术设计与制作教师、物流服务管理教师和电子与信息技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