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建设服务全国的进口枢纽口岸
东方网8月2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上海扩大开放100条”措施中,明确要建设服务全国的进口枢纽口岸,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进口促进新平台。记者获悉,上海将以优化进口结构、促进生产消费升级为目标,支持关系民生产品和有助于转型发展的技术装备进口,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打造世界级口岸,保持口岸货物进口规模处于全球城市前列。
去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进口增速创6年新高
据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介绍,上海口岸已成为服务长三角、辐射中国的进口商品集散中心。2017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进口增速创6年新高,超出预期。据上海海关统计,上海口岸进口33445.1亿元,增长18.9%,占全国26.8%,继续保持全国最大口岸。今年1-6月,口岸进口17531.8亿元,同比增长9.7%,占全国26.5%。
与此同时,2017年全市外贸企业货物进口增速也创下6年新高。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口19117.5亿元,增长15.4%,占全国15.3%,列广东省之后,居全国第二。上海在进口医药品、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未锻轧的铜及铜材、服装及衣着附件、医疗仪器及器械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省市,进口量分别占全国的32.0%、24.4%、23.3%、58.2%、43.3%。
“上海已经集聚了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产业带动效应明显、行业地位突出、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企业,超过30家企业的进口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申卫华说。记者了解到,进口额超过100亿元企业类型多样,既有供应链企业,也有生产型企业以及贸易型企业。
力争口岸货物进口规模处于全球城市前列
建设服务全国的进口枢纽口岸,上海将如何行动?申卫华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在稳定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进口对提升消费、调整结构、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重要作用,推动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以优化进口结构、促进生产消费升级为目标,支持关系民生产品和有助于转型发展的技术装备进口,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打造世界级口岸,保持口岸货物进口规模处于全球城市前列。
作为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我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申卫华介绍说,上海将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进口博览会上海交易团组织工作,根据时间节点抓紧做好专业观众预登记和审核工作,8月底前基本完成招商目标。进一步细化采购意向,抓实成交额高的商品采购,引导进口有利于国内产业升级和满足人们更好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建设“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促进平台,为国外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多渠道、多模式、多元化的服务。三是探索建立“6天+365天”展示交易的常态化制度安排,支持开展保税展示展销常态化运行,允许展品展后在海关批准的保税场所常年展示展销,并由展销企业集中办理缴纳税款等手续。
此外,上海还将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和市场布局。比如支持关系民生的产品进口,支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等设备进口;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促进生产性服务进口;增加有助于转型发展的技术装备进口。充分发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作用,支持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设备及零部件进口,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等。
鼓励企业设贸易型总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在具体举措方面,上海将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打造贸易制度环境新高地。对标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深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监管服务改革,全面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完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探索形成一套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开放型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贸易监管服务制度。
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集聚。吸引跨国公司在沪设立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在沪设立贸易型总部,提高贸易集聚度和辐射力,促进长江流域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推动贸易型总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创新进口贸易方式。一是优化贸易监管模式,建立适应离岸贸易、中转集拼、保税维修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的口监管制度,推动货物、资金、信息、服务等各类要素更加便利高效流动。二是落实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监管具体方案,争取“网购保税+线下自提”新模式在上海落地实施。三是加快推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提升平行进口汽车发展水平,扩大汽车平行进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