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观赏国家级文艺院团的精品演出,这样的赏心乐事,正成为浦东人生活的一部分。上周末,“剧荟浦东”精品艺术大戏全民共赏季迎来首个国家级院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来自北京的艺术家们在浦东新舞台连演两场儿童剧《成语魔方》,为1000多名大小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依托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大会(简称浦东文采会)这一供需对接平台,“剧荟浦东”将一批国家级、市级文艺院团请到浦东,以剧场演出与家门口文化服务相结合的形式,让高雅艺术浸润滋养各区域、各年龄的浦东人。
国家儿艺讲述“中国故事” 精品儿童剧受千余观众追捧
儿童剧《成语魔方》共分“揠苗助长”“班门弄斧”“哭竹生笋”“滥竽充数”四个故事章节。伴随着悠扬的民乐,宽袍大袖的王侯将相与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一齐登场,在古色古香的舞台背景衬托下,观众仿佛重回古代中国。生动的剧情演绎,阐述了成语的深邃内涵。
散场后,小观众们反响热烈,兴奋地和家长交流感受。“虽然有些地方我还不太看得懂,但故事真的很有趣。”6岁的倪旭瑶对剧中的成语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显然,他很享受这台演出带来的快乐。“我最喜欢《哭竹生笋》这个故事,它让我懂得了孝顺的道理,而且我的名字里的‘筠’,也有竹子的意思。”9月将升入小学二年级的陈梓筠告诉记者。她的母亲周女士则表示,之前带孩子看的多是西方童话改编的儿童剧,“今天很高兴能免费观赏到一部高质量、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剧。”
记者发现,相比目前市场上多见的西方童话改编而成的儿童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这台演出,则以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70分钟的演出,无论是精致的服装道具,还是演员的举手投足,处处都展示出演出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在剧中,几乎每位演员都要一人分饰几个角色,十几秒的换妆,活脱脱就变出了一个新人物来。演到后半部分,前排观众清晰可见男演员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可他的台词和动作依旧一丝不苟,丝毫不受影响。懒惰的“老爹”穿上袍子、戴上帽子就成了“王生”,脱下袍子、穿上马甲就变成了“南郭先生”……中国儿艺的优秀青年演员何吉光一人分饰多个角色,他还担任了“滥竽充数”部分的导演。“成语故事不仅要新鲜有趣,还要做到内容严谨,‘老祖宗的东西’不容糟蹋。”他阐述该团的创作理念,“儿童剧不能只顾着‘哄孩子’,还要传递给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浦东文采会送福利 家门口与国家级院团亲密接触
“来浦东演出的国家级文艺院团还有不少,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并非‘形单影只’。” 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社区指导部主任李剑介绍,今年下半年,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京剧院这两家国家级院团,也将接连履约,献演“剧荟浦东”。
去年11月举行的2018浦东文采会,在全国首创公共文化配送产品价格竞拍机制,并首次邀请国家级文艺院团作为产品供应方,带来精品项目的片段展示;而浦东的各委办局、开发公司和企业则作为需求方,在新区政府补贴资金的刺激下,踊跃举牌争购“文化福利”,邀单位职工或辖区居民免费“看大戏”。最终,浦东各级“买家”与多家国家级院团签下了订单。
今年的“剧荟浦东”,就包括3家国家级文艺院团的8场演出:中国东方歌舞团将在下半年带来两场经典歌舞晚会《花开东方》;预计在10月下旬,国家京剧院将在惠南镇演出两场折子戏《梅尚程荀张》;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则将于9月再来浦东,献演两场益智趣味儿童剧《变变变》。
除了演出,“剧荟浦东”还将国家级文艺院团请到居民家门口,更大范围地辐射名家名团效应。7月28日,结束了白天的两场演出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员们顾不上休息,当晚来到唐镇唐丰苑家门口服务站,举办儿童剧工作坊活动。演员们不但表演了“揠苗助长”的片段,还带领30多名小朋友讲述成语故事、展开肢体游戏,在欢笑声中进行一系列戏剧训练。“工作坊比演戏更辛苦,总有许多突发状况要处理。”演员肖宇笑着说,这或许是中国儿艺第一次在北京以外的社区举办戏剧活动,“戏剧要普及,我们要更多地走进各地的社区。”
据悉,“剧荟浦东”未来的演出,都将配套举办家门口戏剧文化活动,让市民能就近接触名家名团,以此带动区域文化氛围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