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自身城区功能、塑造宜居宜业的城区?如何盘活文化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使之与老百姓需求相适应?
有“教化之城”之称的嘉定,以“标准化”为引领,以“文化嘉定云”app汇聚大资源,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出“有滋有味”的宜居嘉定,使区内居民在区域内就能找到,或者众筹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活动。
嘉定孔庙
“文化嘉定云”汇聚大资源
众筹满足特色小需求
从“大而全”演变为“小而精”,以百姓需求为导向、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的“文化嘉定云”,让居住在嘉定的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互联网+文化”的种种福利。
自2014年正式上线以来,“文化嘉定云”平台聚合起嘉定区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众多服务资源,形成了“文化活动、场馆预定、文化社团、网上书房、数字展馆”五大板块和一个综合性的“文化e家”。
“文化嘉定云”网站
截至2018年4月,共发布6100场文化活动预订、发布票数30万余张、拥有注册会员11万人。
政府及时将区、镇两级的公共文化活动信息公布在这一平台上,居民可以轻松掌握,并实现在线订票。同时,政府在这一平台上将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的信息予以公布,方便文化供给第三方主体公益项目预定。
文化众筹”功能登录文化云
去年5月“文化众筹”功能登录文化云,嘉定居民可以用众筹的形式,自主选择想要参与的文化活动。书法、音乐、美术、手工、舞蹈、瑜伽……众多“洋气”的培训活动,毫不逊色于市场化机构的课程。“文化众筹”让文化云平台既满足了大部分人的文化活动喜好,又兼顾了市民对小众文化个性化需求,实现了文化消费有效平衡。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引入多元化主体参与
除了线上,在线下,嘉定通过搭建“我嘉书房”和“菊园老茶坊”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平台,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深植居民文化生活。
我嘉书房
“我嘉书房”是嘉定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点,空间设计突出交流品读、亲子共读、静谧自读的功能,并纳入了上海图书馆“一卡通”管理系统,并实现了图书阅览自助借还、自助办证,后续还将逐步探索实现居民自治管理运行。
菊园我“嘉”书房 朱敏敏 摄
有别于其它公共图书馆较为单向的服务,“我嘉书房”更强调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在这里,市民不只可以借一本书、读一份报,还可申请场地,举办读书沙龙等。书房还根据世界读书日等主题节日开设阅读home party、换书集市等阅读推广活动,在一来一往中,市民化被动为主动,不再仅仅是接受者,更成为优秀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
菊园我“嘉”书房内景 潘志强 摄
目前嘉定全区已有8个“我嘉书房”投入服务,到今年年底前,嘉定将建成开放30个我嘉书房。
菊园老茶坊
“菊园老茶坊”是嘉定区委宣传部与菊园新区联合打造的一个宣传思想文化重点项目,依托社会团队的力量开展百姓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通过“菜单式”服务和“主题式”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把宣传思想工作与地区文化、传统习俗、生活习性等社情民情相结合,以品茗、听曲、方言、故事、花艺、茶艺、亲子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让百姓在茶香中增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
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是嘉定正在推进的另一项文化活动项目。嘉定区提出,确保2018年底完成全区254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达标任务,完成80%“一村一品”建设和嘉定区居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点的创建工作。
嘉定镇街道“睦邻点”各类活动
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是嘉定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大胆尝试。以嘉定镇街道为例,所辖17个居委会建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居委文化服务站,同时,在楼组内建立百姓文化睦邻点,为百姓构筑起了一个“5分钟文化圈”。
真正生产出群众喜欢的公共文化产品,光靠政府是不够的,充分调动起社会资源,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一大亮点就是政府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
“菊园老茶坊”共吸引了麦谷茶道“一品茶荟”、黄震良名师工作室等9个社会团体的10个服务栏目入驻。无独有偶,嘉定区首家“我嘉书房”则联动了11方力量,政、企、社(社会组织)合作、多元主体共建。
菊园老茶坊内正在举办活动
在协调、平衡各方需求和利益的过程中,政府承担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将来自社会的分散力量凝聚形成合力。一方面在提供文化服务等专业领域上进行放权,让出空间允许社会化组织“大展身手”;另一方面在组织、对接资源上大胆作为,在标准制定、规范引导上大胆实践,积极“跟进”。生产出真正紧扣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也能够让群众从公共文化的受益者,变为参与者、共建者。
以“标准化”为引领
纲举目张一以贯之
“文化嘉定云”、“我嘉书房”等都是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点”,而嘉定公共文化服务的“面”是这样的:
从内容上,涵盖公共图书、群众文化、文博艺术、数字服务。
从层级上,涉及三级四层近400个公共文化设施,包括5个区级文化单位,13个镇(街道)综合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0余个村综合文化活动室、150余个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以及100个百姓书社、5个24小时智慧图书馆、8个“我嘉书房”、1个周末书房、1个慈善书房等公共文化服务延伸点。
江南园林式的嘉定博物馆新馆 王俊 摄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操作差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地域性“剪刀差”现象。制定标准,以标准化为引领是嘉定区的工作思路,不同街道、社区、村居奉行统一标准,促使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质量”趋向统一。
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保障标准和提供标准三个子体系,都是依据现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的。
在保障标准子体系中,嘉定制定了环境、安全、财务、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人、财、物”管理标准;在提供标准子体系中,制定了面向服务对象的公共文化服务统一规范及各服务项目的操作规范,实现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统一。
最美图书馆——嘉定区图书馆
在硬件方面,针对各公共文化设施原有导向标志不规范的问题,嘉定区统一进行设计制作,使导向标志达到规范一致。区内所有有条件的公共文化设施均配备了无障碍设施,无条件的设施统一将图书馆及面向儿童、老人及残障人士的活动室改置于建筑底层。
软性服务方面,实现全部服务项目、服务条件、服务流程和服务结果的标准化,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韩天衡美术馆
嘉定的标准化工作已经走出了区域的范围。由嘉定区文广局主要起草的上海市地方标准《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服务规范》已于2017年11月通过立项申报。
三方面入手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数“读”百姓需求,保证信息安全
政府在大量用户长期高频率使用“文化嘉定云”后,逐渐积累了结构化数据,如,根据后台数据,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受欢迎度如何,具体到某一文化活动,还可得知其受到哪一类人群的欢迎,根据数据可以大体得知他们的年龄结构、性别等群体特征。这些数据准确地反映了百姓的文化需求,为之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嘉定南翔蓝风摄
在各地纷纷效仿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的潮流中,相关职能部门应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精准、对味,同时,对数据安全问题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出现信息泄漏等事件发生。
善用财政资金,满足多元文化需求
在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上,政府要注重兼顾不同类别的公共文化活动,高瞻远瞩,实现文艺活动“百花齐放”。
从相关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具有一定盈利空间的文化活动天然吸引商业机构等社会化组织充当文化供给方,而大型文娱表演、公益性活动、高端文娱类活动及其它盈利不明确的文化活动却鲜有组织方问津。针对类似的情况,需要政府及时出手,填补空白。地方政府可考虑采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对一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但利润空间小的文化活动给予一定扶持,尝试通过“兜底”鼓励第三方公共文化供给企业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丰富公共文化层次。
安亭老街潘志强摄
此外,还可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着力解决好目前公共文化资金在管理和配置上的不均衡不协调,在公共文化项目设计、评审和监管的环节,解决好一些领域“不差钱”“乱花钱”、另一些领域“填不饱肚子”的两极分化,使宝贵的财政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创新工作体制,留住文艺人才
人力和人才的不足,成为嘉定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的一项挑战。公共文化服务事务点多面广,且经常需要在双休日开展,对文广局等职能部门而言,遇到了人力紧缺的挑战,有时会出现“5+2”、“白加黑”的加班状况。各地在进行人员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激增这一因素,及时调整人员编制,补齐工作力量。
上海保利大剧院夜景
同时,人才的不足与人才“留不住”相互关联。区级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专技人才,然而市级机构和专业机构对这些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区级、街镇文化事业单位亟需采取配套措施,留住人才,并为人才提供更大的平台和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
嘉定依托文化馆的“总分馆”制,探索了专技人才的“下派上挂”,促进人才流动,解决基层缺乏专技人才的问题。
区级文化单位中有一些专业人才,很多是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生,以一个人对接三个街镇的方式,让这些专业人才帮助街镇挖掘当地的非遗特色和文化元素,创作编排节目。
同时发挥专业老师的作用,帮助街镇群文团队逐步提升,此为“下派”;“上挂”是指街镇文化场馆的新进人员,到区级总馆实习跟项目,帮助他们快速提升能力。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人员流动,促使资源更好地整合与分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王杰摄
此外,更为成功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应该只局限于向群众展示、传播文化,还应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受众的心灵得到滋养,并主动加入到营造区域文化氛围的行列中,用自己的审美、兴趣、知识与行动,“反哺”区域文化。
据介绍,“我嘉书房”24小时开放,成了附近居民的“公共会客厅”,还有附近社区的学生们放学后会来这里做功课,让附近社区的“尚学”“尚文”气氛进一步浓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尹俊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军说,应注重将公共文化服务和整个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像嘉定这样的郊区位置,以公共文化服务为着力点,使区内居民的文化生活逐渐摆脱了去往中心城区的“钟摆”模式,在区域内就能寻找到甚至众筹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疏解超大城市的“城市病”,营造良好郊区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