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鼓浪屿路曹家河附近的一个工地上,挖机正在作业。“乘着早晨凉快,抓紧施工,等到太阳当头,小小的作业室里,就热得坐不住了。”工人师傅说。记者了解到,正在这里施工的,是曹家河区域泵站建设工程,具备排洪及引清调水的功能,可辐射城桥镇整个老城区。如再遇台风暴雨,可大大缓解城内部分地区的积水状况。而目前城桥镇已经启用的玉环路积水改造工程和利民路西门路泵站提标工程等,在前不久抗击台风“安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要未雨绸缪又要全力以赴,这次战胜“安比”,既得益于硬件设施的全速运转,更有赖于崇明全区干部群众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工作作风和众志成城、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防汛防台没有完成时
“以前一下暴雨,小区就潮没。底楼人家家中还会进水,家具什么的都泡坏了。”家住甘霖坊的沈强说,水位最高的时候,能没到膝盖。“前不久听说台风要来了,我们都提心吊胆,就怕小区再潮没,还好刚刚升级改造完的泵站发挥了功能,以后都不用担心了。”这个“安比”来袭时启用的泵站,就在利民路西门路附近,具有强排功能,有效解决了附近甘霖坊、人才公寓、东河沿等小区“逢雨必涝”的问题,解除了居民长久以来的“痛点”。
玉环路积水改造点,将原来的孔涵改扩建至两孔方涵,面积基本与河水断面持平,大大提升了排涝能力,如遇大雨,可顺利将水排出。附近东门新村、玉环新村等小区的居民,也因此告别了大雨积水的烦恼,通过了“安比”的考验。而正在建设的曹家河区域泵站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后,将提升城桥镇老城区的排洪能级,为今后的防汛防台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正在推进的,既是民生工程,也是防台防汛的后续工作。”城桥镇有关负责人说,虽然“安比”早已远去,但防汛防台的工作没有完成时。对于这次抗击“安比”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崇明正在全力补短板。“从上到下,都很重视防汛防台的后续工作,”这位负责人回忆道,“7月22日下午3点,时光辉副市长再次召开市防汛指挥部视频会议,总结台风‘安比’防御工作,部署后续防汛防台任务。随后,区委书记唐海龙、区长李政,召开全区视频会议,要求继续落实防汛防台各项工作措施,扎实做好汛后相关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福祉,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做实做好。”这位负责人说。
群众人身安全最重要
“不死人、不伤人、少损失”,这次抗击“安比”,崇明实现了既定目标。全区转移各类人员15616人,安置9054人,1023艘船只全部进港避风。
长兴镇是转移安置群众最多的乡镇之一。“7月21日下午4点,我们全面开启了群众转移安置工作。”长兴镇镇政府工作人员邹守华说,镇机关领导班子、工作人员与当地派出所、边防等单位一起,组成多个分队,分赴长兴岛6个港口及多个工地,疏散、安置工人和外来渔民。
“渔民朋友,台风要来了,为了生命安全,请迅速撤离,跟我们到安置点休息!”在港口,邹守华和同事们在风雨中用喇叭喊了好几个小时。“没事的!大风大浪我们见多了,这点风雨不算什么!”“船就是我们的家,要是没了船我们去哪儿?”进港避风的外来渔民起初并不配合。“没办法,我们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邹守华说,工作人员一再强调“命比船重要”,终于在次日凌晨4点,将辖区内所有该撤离的人员全部安全转移,共计2685人。“群众来到安置点后,医疗、卫生、餐饮、住宿均有保障。7月21、22日两晚,我们还有专人留守岸上看护,一方面防止撤离人员私自上船,另一方面,进行安全值守。”邹守华说。
群众的人身安全是首位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不死人、不伤人”。这是从上至下的共识。据区防汛办有关负责人回忆,7月22日中午11时,应勇市长主持召开全市防汛工作视频会议,对防台工作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要求崇明做好抗击台风登陆工作。区委书记唐海龙要求,所有应该撤离的人员要全部撤离。同时,广播、电视、新媒体第一时间更新台风最新信息,不间断播放通知,告知老百姓“台风期间不要出门”。同时,驻岛230多名武警官兵也集结待命,随时出发。
全员“集结”抗台风
“我已经在路上了,十点以前肯定到。”7月22日上午,向化镇镇政府工作人员赵涛开车从浦东赶往镇机关。风雨渐大,大桥限速。上午九点半,赵涛到了镇机关。椅子还没坐热,他就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下村开展防汛防台工作。移除倒伏树木、拆除危险广告牌、清除下水道淤积、降低水位排涝、转移安置群众……防汛防台一线,满是忙碌的身影。
已到关键时刻,每个人肩上都有责任,每个人都不敢怠慢。7月22日上午7时,时光辉副市长视频连线各区、相关单位,了解最新防汛防台情况。随后,区委书记唐海龙、区长李政召开本区视频会议,布置防台工作。唐海龙要求全体在崇机关干部上午十点以前,全部到岗值守。“集结令”一经发出,崇明广大机关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在崇人员全部到岗。此外,记者了解到,当天上午,很多身在岛外的崇明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顾风大雨大,纷纷赶回崇明,迎战“安比”。
其实,早在台风预警刚发布时,各乡镇、相关单位的许多干部职工就已投入一线战斗。争分夺秒拉网巡查,第一时间发布台风动向和预警预测,开展人员撤离以及危房简屋、住户的隐患排查工作。组织实施河道预排预降、疏通小区翻排管道、高空坠物防范、电力检查等工作。
7月21晚7时,应勇市长主持召开全市防御台风视频会议,对做好全市台风防御工作作出部署。会后,彭沉雷副市长对崇明防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区委书记唐海龙、区长李政作全面部署。唐海龙要求,区四套领导班子分赴各乡镇,坐镇指挥、督导防汛防台工作。区委书记、区长身先士卒,分赴堡镇、陈家镇检查防汛防台工作。其他区四套班子领导紧接着奔赴一线,通宵忙碌。“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颗定心丸也是一针强心剂。”某基层单位一位工作人员说。
打“硬仗”少不了“硬汉”
防汛防台是一场“硬仗”,自然少不了“硬汉”的身影。抗击“安比”期间,崇明海塘管理所第二堤闸管理站站长徐斌肾绞痛,在开着空调的办公室里,他痛得直流冷汗,浸湿了衣服。但巡查堤岸,他仍坚持上岗。从张网港到庙港,骑着电瓶车每天来回4次,仔细巡查,不打折扣,不走过场。7月21日那天,徐斌在巡查中接报,老滧河水闸附近一根电线杆短路,导致水闸停电,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守候,直到抢修人员赶来。“海塘安全丝毫马虎不得。”徐斌说,防汛物资仓库在第二堤闸的巡查范围内,因此除了海塘上的巡查外,他们还特别关注防汛物资仓库的情况。第三堤闸管理站站长袁卫兵,母亲刚刚过世,正在守夜的他,得知台风将登陆崇明的消息,急忙赶到单位值守。预排预降、大堤巡查、确保防汛通道畅通、安全转移外来渔民……被称为“生命线”的海塘大堤,在防汛防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硬汉”。7月22日下午,民兵应急分队接港西镇报告,北沿公路港东公路附近有倒伏树木,以及被车辆撞过的太阳能路灯,存在安全隐患。接报后,民兵应急分队即赴现场,将卧于路上的倒伏树木移至安全处。随后,应急分队与路政部门配合,将一根摇摇欲坠的太阳能路灯予以清除,保障道路畅通。在此次抗击台风安比的过程中,崇明区共出动民兵1000余人次,前出一线海堤协助转移安置民众3100余人,加固渔船100余艘,并常态进行岸堤巡查排险,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7月21日晚,一艘舷号为“苏鱼0027”渔船搁浅,陈家镇消防中队官兵冒雨“解救”搁浅船只,成功营救12名被困群众。
……
“硬汉”们的肩膀,筑起了安全屏障。
风雨中全力保供电
“安比”袭来,大风大雨给本区电路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崇明电力干部职工顶风冒雨,全力保障供电。
7月22日凌晨2点,随着调度电话响起,与台风“安比”的战斗正式打响。“其中陈东站的情况最为严峻,可谓是经历了三进三出”,崇明电力公司有关人员说,“凌晨2点第一次跳闸,陈12瀛东、陈18裕丰线路跳闻重合不成,直至早上7:30线路才恢复送电。运行人员刚回到中心站休息了一会,早上9点陈东站线路再次跳闸,直到13:30才恢复送电。这时候雨已经小了很多,大家想,这下总该可以休息一会了,可没想到15:20,再次接到了调度电话,陈东站陈4奚东跳闸,抢修人员急忙赶往现场。”风雨中,大家连续开展抢修工作,防护雨具在台风中已失去作用,每个人全身湿透,但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直至台风“安比”远去,大家悬着的心才逐渐放了下来。
早在接到台风“安比”将要在上海登陆的信息后,崇明电力干部职工就取消了休假,相关人员全部到位,各种救灾物资准备妥当,严阵以待——清除排水沟内的淤泥,检査端子箱、机构箱是否受潮;查看变电站内设备,高压室、生产场区房屋、生活区房屋、门窗、屋顶是否漏水;重点对自切保护装置、自愈保护装置、线路保护装置进行特巡,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这次台风期间,由于风大雨大、树木倒伏压线、树枝碰线等原因,崇明本岛共计54条线路跳闸,经崇明电力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至7月22日晚十点半,完成全部跳闸线路的抢修,电网恢复正常供电。配网抢修指挥中心受理报修电话807个,累计出动抢修人员3021人次,抢修车辆873辆次。
“安比”远去后,崇明天空中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双彩虹”,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