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我回到徐汇中学校园,相较于上学期间,此时的校园则静谧得多。在崇思楼二楼的校长办公室会议厅,我采访了徐汇中学于2016年6月进藏展开为期3年的援藏工作的门唯一老师。门唯一老师向我讲述了他此前两年在西藏地区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怀一颗赤诚之心,走上援藏之路
见到门老师,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您最初决定前往西藏参与援藏工作的初心以及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
门老师略加思索,似乎回忆起了两年前的场景:“当我最初了解有这样一个项目后,我便去了解了援助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当地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深感当地学生求学的不易。同时,我也去了解了过去十几年上海援藏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不禁开始思考自己能否为西藏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决心踏上援藏之旅。”
门老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人生价值追求。不安于一邦的富饶,而求四方的发达。不苟且于自身的安逸,而奔波于国家的强盛。即使是被流放而到边陲的林则徐,也是满腔豪情在荒漠中打井促耕造福于民。生于国家危难之际的陶行知毕生致力于为国家之强盛而创办教育,曾说:如果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孩子没有受到教育,我都觉得自己有责任。那些先贤的流风遗迹,无疑更加坚定了我投身援藏队伍的决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今时代,西藏的国防坚固、生态保护、经济文化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地域上的高海拔和直接从农奴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西藏的建设迫切需要人才,需要各民族同胞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当西藏的教育事业需要其他地区予以支持的时候,我想,我应该有所作为。”
而谈及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时,门老师则提到了整个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宗旨:“在援藏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作为一个团队,团队中任何一个成员遇到困难,其他成员都会尽力相助,整个团队团结一心,氛围极好。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紧扣一个宗旨——为西藏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爱党、爱国、维护民族团结、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牢记党中央和上海人民托付的光荣使命,坚持“五个为”,即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是为了贯彻实施党中央的西藏建设方略,为了增进汉藏人民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为了促进沪藏两地的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为了服务当地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为了培养和锻炼一批党的优秀干部;每一位援藏干部都要担当起五个角色,即党的优秀干部角色、文化使者角色、桥梁纽带角色、播种桃李的园丁角色和援藏大学堂中的学习者角色。在这样一个宗旨的引领下,大家都干劲十足,虽有困难,但也都砥砺前行。”
克服重重艰险,建设美丽校园
虽然我从未去过西藏,但是对于西藏的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有所耳闻,诸如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等。而除了自然条件之外,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无疑也是一大问题,当地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极其落后,因而也会导致当地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差异。然而,耳闻不如目见,没有亲身经历终究还是无法切身体会到当地生活的艰难,于是我便问门老师:“在援藏工作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比较难克服的困难或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在这些困难中又有哪些是您在抵达西藏前不曾预料到?您最终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呢?”
门老师说:“西藏是世界屋脊,高海拔和少雨水,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地域广阔,交通不便,校园设施的更新成本高。这边每年春季,风沙很大,校园里的一些设施容易损坏。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建设温馨而美丽的生态校园正是我的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最大的、也是最苦难的一个问题。与办学成绩在自治区名列前茅相比,学校的硬件方面处于落后地位,一些偏远乡村的教师到上海实验学校来交流学习时,甚至都觉得学校的设施设备非常寒碜。基于这样的背景,工作队积极制定“美丽校园”规划,以此为抓手从而逐渐改变校园整体环境,为学校“环境育人”这一理念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从2016年6月至今,工作队主要完成了诸如校园路面沥青铺设,实验学校主下水管网疏通养护工程,学校教学楼门窗更新,学校各类建筑物屋顶防水、地面、卫生间下水管网维修,高中教学楼建筑外墙粉刷,校园绿化工程,宿舍区、初中小学教学区进行附属路面硬化和绿化设计等学校外部环境改造。同时,工作队在逐渐完成学校外部环境改造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师生的实际需求,积极主动的调整“美丽校园”规划,为“环境育人”这一美好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工作队在学生饮水设备建设、学生食堂改建、学生浴室建设、全校厕所改造、标准化教室改造、学校多功能大会议室改造、操场改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听到这里,我不禁问道:“在整个援藏工作过程中,有哪一件事情是令您印象最为深刻的?或者说哪一项工作(项目)的成功完成是让您最为自豪、有成就感的?”
门老师陷入了回忆,约莫想了一分钟后告诉我,他觉得能够为日喀则实验学校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建设成功标准化的盥洗室和学生浴室无疑就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在门老师最初抵达日喀则实验学校时,一栋三层的教学办公楼,竟然只有一间盥洗室是可以使用的,其他的则都因年久失修而无法使用。而学生浴室,也因设备陈旧以及耗能过大导致经济负担加重等原因而停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条件和校园卫生状况。为了解决这一状况,援藏团队投入资金进行了学生浴室翻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全校盥洗室的标准化改造。门老师说,当看到学生们可以不用再为了上厕所而跑很远的路以及可以每周洗澡时,他的内心十分欣慰。谈及这些,门老师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门老师便拿出手机,打开相册翻出了许多新修校舍的照片,我一张张浏览,发现如今的日喀则实验学校可以说在硬件条件上已经丝毫不逊于上海的大部分学校了,我的内心也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也更加敬佩门老师和其他那些援藏教师。正是他们的努力,让这所学校如今“面目全非”,成为整个西藏地区最好的学校之一。
不忘初心,满怀希望,砥砺前行
而除了校园本身,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无疑也是援藏老师们关心的重点,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有些好奇西藏地区学生和上海学生的不同点:“在您看来,西藏的学生和上海的学生有哪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点?”
门老师说道:“我还是主要来谈谈不同点吧。西藏的学生们给了我全新的认识。相对于内地的孩子,他们有着更加强烈的求知欲、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对老师无比尊重的情感……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语言是最大的原因)这边大多数学生学习理科还停留在上课被灌输、下课死背书的方式上。没有从自然科学的理论学习中锻炼逻辑思维、从实验中锻炼动手能力。”
听到这里,我不由陷入了思考:像我这样身处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大都市的学生或许永远都无法体会那些学生所过的艰苦生活,或许很多在我看来习以为常,抑或是认为理所应当没什么值得珍惜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可能却是求之不得。倘若给他们以我的生活学习条件,恐怕他们只会比我现在要努力不知多少倍。所幸,有像门老师这样一批援藏教师,把宝贵的物资和教学资源带到了那里,使得那里的学生如今也可以享受到许多上海学生享受的教学资源。我继续问道:“如果将您最初抵达西藏和如今的校园进行对比,您认为整个校园(校园内的学生和老师)所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门老师说:“校园环境对师生教与学活动有很重要的影响。近年,党和政府不遗余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校园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校风、学风、教风也有根本性改变。由于教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得到改善,大家心情舒畅,能专心致志于教学和科研。学校建起文化墙,诗廊报林,树立校训碑,设置告诫、警示牌,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学生举止文明,谈吐文雅,勤奋好学,教师敬业爱岗,严谨治学,一派蓬勃向上的气象,增强了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综合效应,教育教学质量由此也在逐步提高。”
而后,门老师又提到了他们在日喀则实验学校所引入的先进的智能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日喀则实验学校与沪上多所学校以及西藏当地多个县的学校的网络互联,从而实现线上资源共享,诸如许多名师的公开课,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直播或录播的形式让西藏学生进行观摩学习。随后门老师又一次拿出手机向我展示了许多校园的照片以及一些正在进行建设或是在规划设计阶段的项目的设计图稿和构想。看着这些,我由衷为西藏学生感到高兴,也由衷敬佩敬仰这些援藏教师,正是他们的不忘初心,坚持不懈,无私奉献,呕心沥血才使得当地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环境得到了长足的提升,他们都称得上是新时达的“国之栋梁” 。
最后,我则询问门老师关于他接下来一年援藏工作的一些计划和期望,他向我提到了教室标准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高中部操场的深入改造,实验室的全面升级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一些工作安排。听着门老师的描述,我的脑海里也不禁开始畅想日喀则实验学校的未来景象。衷心希望日喀则实验学校能越办越好,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向门老师学习,为西藏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责任审核: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