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魔都100:远东第一大教堂壮美重现 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变迁

2018-7-31 6:00:00发布83次查看
  导读:小编游历过欧洲几大著名的教堂,走进去的瞬间也惊叹教堂内的壮美,但是就在上海徐家汇你可能天天路过都不曾注意的这座教堂,正在等你发现这不经意的美。
夜晚的徐家汇天主教堂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位于蒲西路158号,是上海天主教发源地和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府所在地,其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主教座堂。座西朝东,平面呈十字形,是一座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两座钟楼,南北对峙,高耸入云。
1910年10月建成的徐家汇天主教新堂  一个多世纪以来,教堂历经岁月的荡涤,多次遭到破坏,并经历了数次修缮。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修旧如旧的工艺重塑了大教堂哥特式的历史风貌,再现了这座保护建筑的壮美。今天我们就聊聊它的故事。
1851年建成的徐家汇天主堂老堂
天主堂的历史变迁
早在184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南格禄进入上海,就曾在徐家汇得到一块土地,造两幢房屋,作住所兼临时礼拜堂。1847年3月南格禄决定将徐家汇作为耶稣会的基地,1848年在徐光启墓地北侧创立耶稣会神学院。
为了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决定建造正规的教堂。1851年3月在肇嘉浜西岸建造希腊式教堂,即徐家汇老天主堂。教堂为希腊神庙式,带有中国的装饰,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范佐廷(ferrand jean)设计,这也是中国第一座西方建筑式样的教堂。
随后教堂开始扩建。1879年于旧址扩建西式楼房。1890年后,由于教会开办孤儿院,并在居民中发展编结等手工业,因而吸引了大量居民迁入徐家汇。之后教徒日益增多,新增信徒达一万多人,仅能容纳200余人的旧堂逐渐不敷使用了。
189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募款筹集资金,意欲在旧堂的西南侧建造新堂。因当时在建天文台、扩建会院等工程,财力不足,建造新堂的工程一直拖到1904年。
清光绪三十年(1904),道达洋行的英国建筑师道达尔(w.m.dowdall)设计新堂,光绪三十二(1906)年动工,宣统二年(1910)落成。因延续老堂继续奉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st.ignatius of loyola)为主保,故正式名称叫圣依纳爵堂(今大堂主祭坛前有圣依纳爵像)。当时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在1920年代以前一直是上海最高的建筑,至今依旧是上海最大的天主堂。
据《徐汇纪略》载:“新堂钟楼高17丈,堂脊高8丈,阔9丈,中阔10丈,深25丈,可容纳2500人,内设祭台21座……为沪上第一大堂。”
新堂建成后,只可容纳200余人的旧堂改为徐汇公学专用教堂。
这就是昔日“上海第一建筑”“远东第一大教堂”的胜景。但时过境迁,之后的二十年里,教堂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变得满目疮痍。
解放后的1960年,徐家汇天主教堂恢复为上海教区主教座堂。1966年“文革”中,该堂再遭劫难,损毁严重,两座钟楼尖顶均被拆除,四周的彩色玻璃花窗损坏殆尽。教堂亦改为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的果品仓库。
直到1979年1月,果品公司迁出,教堂进行大修。同年11月1日的诸圣瞻礼日,利用先整修出的大堂后的两间厅堂,举行了文革后的首次弥撒。随后于1982年修复了钟楼。
1989年9月25日,徐家汇天主堂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名录。
2013年5月3日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该教堂曾进行过两次修缮,最近一次的修缮则是从2013年开始,在充分考证的前提下恢复历史原貌。并在2017年12月重新对外开放。
教堂内,中世纪哥特式的风貌更是一览无遗,日光照射,通体透亮    走进徐家汇天主教堂,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彩绘玻璃和玫瑰花窗。这些玻璃图画多以宗教性的故事为主,也夹杂少量现实生活的题材,每扇玻璃都有不同的故事。
教堂内部现能够容纳3000人,座椅可以容纳1000余人。地板上的花砖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教堂里还有64根石柱,支撑起呈下宽上窄结构的整个内部空间。
64根石柱支撑起呈下宽上窄结构的整个内部空间   
    主祭坛雕像由圣母抱小耶稣雕像换成圣依纳爵与八位圣徒像,真正复原了百年前开堂时的景象,也与大教堂正式名称圣依纳爵堂完全贴合。
从屋檐上流下的水不再从兽口中流出,而是通过下面的排水口,但我们仍然能从这些滴水兽中感受到当年的精美雕工和岁月痕迹。   两座钟楼,由于曾经遭到毁坏,重建后使用的也并非原来的屋面瓦教堂侧面裙楼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