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场展会,上海在撸袖努力——写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倒计时即将100天之际
2018-7-31 13:58:00发布81次查看
摘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上海的影响,或许比世博会还要深远,因为它拥有的,是6365天、线上线下、年复一年的影响力。
“过去一年上海城市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记者随机调查了一些上海市民,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最小的22岁,最大的63岁,半数以上的人都会说:上海变化明显。
27岁的姚先生从事公关工作,他最先想到的变化是9号线延长了,地铁线路增加了,并且支持扫二维码检票入站了。
32岁的朱先生在银行工作,他最先想到的变化是架空线入地,因为自家附近的街区正在进行这项改造工程。
40岁的王女士是位全职太太,她最先想到的是茂盛的花草树木,浦江两岸的璀璨绚丽的夜景灯光,“夜晚在江边散步,最惬意。”
户外广告牌减少、工地扬尘减少、城市绿化增加、空气质量提升……很多细心的市民都发现,过去一年,上海变化不少。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些变化与一场展会息息相关。
这场展会就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它将于11月5日-10日在上海举办。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今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的收官之作。它的举办,是党中央对上海高度的信任和支持,办好首届进口博览会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为了这份信任和支持,上海,拼了!
城市保障力度空前,是全面提升上海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契机
筹备和保障一场规模盛大的展会,能够全面提升一座城市的软硬件,已经过去了8年的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动人旋律依然在市民的心中久久回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上海的影响,或许比世博会还要深远,因为它拥有的,是6365天、线上线下、年复一年的影响力。专门印发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市容环境保障方案》就提出,要坚持“对标一流、体现双最、优于世博”的标准,并确定了城市保洁、设施养护、景观提升、市容管理、工地管理、气象和空气质量保障六方面16项主要任务。姚先生、朱先生和王女士感受到的城市变化,都凝结在了这份《方案》的字里行间。
根据进口博览会上海城市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给出的最新信息,目前保障工作已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
绿化市容提升,努力以“让游客愿意在路边举起手机、按下快门,充分感受城市处处是风景”为目标。核心区和外围重点区域绿化提升和环境整治已启动,共计五大类763个项目,其中国家会展中心及周边区域281项,开工率超过70%,全市外围12个区整治项目482项,开工率超过40%。黄浦江景观照明工程建设全面已完成设计方案,四座跨江大桥景观照明提升改造、浦江景观照明集控系统等都已进入实施阶段。主要高架、高速道路等重要通道及两侧已启动提升工程,周边43公里架空线入地工程全部开工。开展全市市容环境巡查时发现的即知即改类问题1464个、工程建设解决类问题220个,并编制实施进口博览会空气质量和气象保障方案。
城市交通组织,已形成进口博览会交通保障总体方案。“配套建设、整治提升、运行保障”三大类共61项工作任务均按计划有序推进。15条配套改建道路中,1条已建成、11条8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施工、3条道路9月底开通地面道路或部分便道。17项整治提升任务中,S20大修项目已完成并开放交通,其余16项均按计划有序推进。29项保障任务,包括轨道交通客运、交通管控设施、道路引导信息系统、布撤展货运保障等已全面启动,18项已形成初步成果,其余预计在9月底基本完成。交通一体化引导标志考虑从交通标志标线、进口博览会引导标志两方面提升,计划9月底完成。
服务水平升级,做好博览会期间酒店房价管控工作,维护住宿市场秩序。已梳理形成了全市1700余家酒店、25万余间客房的三星级以上酒店供给清单。针对核心区、辐射区和全市范围等3类区域,围绕“保供、安全、价稳”和“供得上、吃得好、吃得安”目标,建立餐饮保障体系。组织出租车、民航、铁路、机场等重要服务窗口开展近30场综合培训,提升窗口行业服务水平。开展国家会展中心周边食品无证经营治理行动,截至6月底,全市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户整治率95%。实施违法违规经营治理、打击侵权假冒、虚假违法广告、维护消费者权益等重点行动。
《方案》是任务书,是路线图,是进度表,更是决战令,据进口博览会城市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尚玉英介绍,倒计时100天过后,本市将全力抓好最后冲刺各项工作,一手抓确保重大项目建设如期完成,一手抓分阶段、分批次开展实战演练,同时针对保障重点,细化方案预案,“习总书记对上海提出‘超大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现在正是考验我们的绣花功夫过不过得硬的时候了。”
汇聚全球资源,是全面提升上海新一轮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载体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一场影响力巨大的展会还能让一座城市汇聚各方资源,聚焦全球关注。比如对全球舆论具有重要影响的达沃斯论坛、被誉为“世界文化风向标”的法兰克福书展、汇聚最新高科技成果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简称CES)、全世界时装精英趋之若鹜的巴黎时装周——每年这些展会举办的时候,举办它们的城市都会聚焦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自2002年申办世博会成功开始,上海就充分意识到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付诸实践。16年后的今天,根据《进出口经理人》杂志近日发布的2018年世界商展100大排行榜,上海凭借举办12个全球前100大商业展会,成为全球举办大型国际商展最多的城市;国际展览业协会最新调查显示,全亚洲一半以上的B2B展会净面积在中国,其中上海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等多项指标均居国内首位、跻身世界前列。
领跑全国,服务全国,这是国际展览业者对上海会展经济的评价。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共举办规模10万平方米以上展会36个,总面积676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国的32%和34%,上海已拥有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展览项目26个。
中国举办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必然;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选址在上海,也是上海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使命所在。截至目前,首届进口博览会上海交易团的阵容已经达到了10068家采购商、4万多名专业观众的庞大规模,且报名者还在源源不断……这些手握实打实订单的采购商、专业观众们深知:首届进口博览会,将成为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宣言书”,将成为上海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进口促进新平台的“助推器”,也将成为上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测试仪”,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2800多家参展商的名特优新展品,将全面助力上海打响“四大品牌”,从而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全球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因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在的上海日新月异;因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明天的上海更值得期待!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