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从助人到传承 普陀社区民警用爱担起使命

2018-7-31 16:07:29发布87次查看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小区吗?有那么一群人,他们24小时随时待命,在你需要时,无关白天黑夜,一个电话就会出现在你面前。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破案功绩,没有朝九晚五的规律作息,没有英姿飒爽的万丈豪情,有的只是在琐碎的日常里任劳任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社区民警。
在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小区居民的眼中,他们的社区民警陈德骅是“无所不能”的。小区下水道堵住了,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生病需要送医院,第一个想到的是他;邻里间吵架闹事,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甚至于家里出现经济纠纷,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
自掏腰包请社区老人吃年夜饭近二十载
1997年2月16日,陈德骅来到莲花公寓社区报到,担任社区民警。在陈德骅的印象中,当时的莲花公寓一个月发生十几起入室盗窃,小区内没有自来水、有线电视、管道煤气等基本生活设施保障,小区居民多为强迁户,孤老多,人口流动情况复杂,是典型的“脏乱差”小区,开展起工作来十分困难。
起初,陈德骅有事没事时不时往社区跑,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调查每户居民的家庭情况。通宵处理工作晚了,就在居委会凑合着过一夜,这是常有的事。记者在莲花公寓小区居委会看到,陈德骅的民警办公室就设置在二楼楼梯边上的第一间,究其原因,陈德骅嘿嘿地笑着回应“这样方便居民办事,也好找”。
针对社区老人多的情况,陈德骅发动志愿者、有能力的居民进行帮困结对,在饮食起居方面悉心照料,用实际行动来帮助解决困难,让社区孤老在生活方面有所保障,真正地做到老有所依。考虑到大年三十晚上社区老人孤身一人着实心酸,从1999年开始陈德骅便自费出钱请老人们吃年夜饭,这个习惯打一开始就从未中断,至今延续了已将近20年。陈德骅不喜欢提钱的事,他的同事给他算过一笔账,偷偷告诉记者,陈德骅一年最少在社区老人身上花两万,到现在怎么也得有四十几万了。
“要把居民当家人”是陈德骅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事实上他也做到了。陈德骅的付出,莲花公寓小区居民都看在眼里,小区气氛也渐渐被带动,大爷大妈争当楼组长,名额有限还要靠竞选。在这种氛围下,莲花公寓社区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风气,已经连续九年没有发生入室盗窃案件,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小区”、“全国和谐小区”、“全国安全防范示范点”。
一件打了四年的毛衣
社区孤老李阿婆患有先天性智力不足,她不谙世事,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记得回家的路。不出小区还好,一出门便常常迷失方向不知道怎么回家。数不清多少个深夜里,陈德骅被手机铃声唤醒,总能接到其他派出所打来的电话。原来,李阿婆迷路又被好心人送到派出所了。民警问她名字,她摇摇头答不上来。但每次总能说出一句话:“阿拉民警是陈德骅。”
不知从何时起,李阿婆在小区里捡了一堆毛线,一直念叨着要给陈德骅打一件毛衣,但是这件毛衣历经四个春夏秋冬,至今没能成型,可李阿婆仍然时常将“要给陈德骅打毛衣”这件事挂在嘴边。
随着李阿婆年纪渐长,考虑到社区人手有限,为了让李阿婆得到更好的照顾,社区居委会主任和陈德骅商量将李阿婆送往敬老院安度晚年。陈德骅起初不同意,担心李阿婆生活不习惯。后来,他经过一番全面考察,才终于放下心来,将李阿婆送往离莲花公寓小区不到三公里的敬老院。
如今,陈德骅时不时地会买上李阿婆喜欢吃的零食去看望她。记者在敬老院看到,78岁的李阿婆身体十分硬朗,看到陈德骅提着她最爱的猴菇饼干进去,笑得合不拢嘴,拉着陈德骅在床边坐下,口齿不清却精神气十足地说了好多。临走,陈德骅拜托护工悉心照料老人,又塞给李阿婆两百块钱。
“陈德骅,你不许走!”
听闻小区居民张阿姨关节炎又发作了,陈德骅顶着中午的大太阳前去探望。张阿姨独自一人住在小区已经很多年,没有经济收入的她生活十分拮据。记者在张阿姨家里看到,老式的毛坯房没有任何装修,一个单人房间一个小厨房已是全部,墙壁已经微微泛黄,桌椅掉漆掉得厉害,房间内没有空调,十分闷热。看到我们,张阿姨第一句话便是冲着陈德骅喊道:“陈德骅,你不许走!我要找你们所长去!”
原来,穿了43年警服、在莲花公寓社区工作岗位上坚守21年的陈德骅今年60岁了,已然到了退休年纪,所里正在考虑给他办退休手续。这个消息一出,在莲花公寓炸开了锅,小区居民纷纷表示不同意他走。
听说记者过来了解情况,张阿姨拉着记者话起家常。早在前几年,张阿姨坐公交车时出过一起车祸,造成肩膀粉碎性骨折,当时公交公司只肯出手术费用。面对这飞来横祸,没有经济收入但需要承担大额医疗费的困境让张阿姨无望。回忆起那段日子,张阿姨眼泪还会夺眶而出。“是陈德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一趟又一趟地陪我去公交公司协商,后来还陪我一起去法院处理,直至问题解决,真的比亲人还要亲啊。”张阿姨如是说道。
如今的张阿姨自告奋勇当起了其所在楼层的楼组长,尽自己所能为社区服务,这是对陈德骅的回馈,也是对整个社区的回馈。而对陈德骅来说,这更是对他身为一名社区民警莫大的肯定与褒奖。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如果说陈德骅在社区居民眼中是一个优秀的警察,那么在女儿眼中,陈德骅一年365天都是属于社区的。同为公安民警的妻子荣雪华在浦东刑侦队工作,夫妻俩忙起来常常无暇顾及女儿。
提到女儿,陈德骅的眼中多了几分柔情和歉意,以前陈德骅家里住在杨浦区,每天光是上下班时间就要花费四个小时,早上走的时候女儿还没醒,晚上回到家女儿早已入睡,很少有机会有空闲的时间陪陪女儿。
令陈德骅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陈德骅在社区陪老人吃年夜饭,妻子因为工作也没有回家,那时候女儿年纪还小,一个人在家吃着前一天的冷菜冷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父母回家。妻子回到家中看见女儿在沙发上睡着,担心其受凉便责怪了几句,没料想女儿满是委屈“哇”地哭了出来。但凡讲起这件事,陈德骅至今还满是心酸。但陈德骅始终相信,做好事总是会有好回报的。如今女儿考上心仪的大学,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只要女儿有空回家,也会跟陈德骅一起到社区服务老人,女儿的理解和懂事让陈德骅欣喜不已。也许正是父亲这种二十年如一日的身教,给了女儿最好的教养。
传承:年轻的“圆梦一代”会更优秀
在莲花公寓社区里时常流传着一句话,那便是“名师出高徒”。这位“高徒”便是陈德骅的徒弟——桃浦派出所的民警李可。李可之前从事巡逻工作,2010年所里考虑到陈德骅年纪渐长、工作任务繁忙,便安排李可跟着陈德骅一起处理社区工作。自此,李可便成了陈德骅的“小跟班”。
8年来,陈德骅一共“骂”过李可三次。因为李可是知青子女,从小在外地长大,对上海本土的民风民情了解有所欠缺,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面略微少了点悟性。“社区问题家长里短,不只是用法来解决,更多的是用情”,这是陈德骅常常告诫李可的话。陈德骅的优秀品质李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在路上看到老人提着重物跑上前去帮忙搬回家,隔三差五去孤老家中走访、嘘寒问暖,社区里有什么体力活也是第一个冲在最前面。
李可是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工科男”,运用所学知识以“技术流”手段方便快捷地处理社区工作是他所长。莲花公寓小区拥有2800余户1万余名居民,相关材料繁杂,李可便利用计算机系统,在电脑上对资料进行大数据记录,按不同类型整理归纳,将各类数据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次,小区里连续发生多起盗窃电瓶车案件,居民反响强烈。陈德骅和李可通过小区监控发现了可疑人员和车辆的行迹。李可信心十足:“师傅,有了这些视频,一定可以抓到小偷。”通过查询比对,李可掌握了可疑人员的基本情况,立即和陈德骅商量抓捕计划。不出所料,当那名小偷在3天后的晚上再次到小区作案时,被守候在此的李可和小区保安员当场抓获。
在李可看来,师父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人,不仅会苦干,更可贵的是能找到一些特定的点,以点带面地去巧干,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容易还是困难,师父必定能找到解决办法,完成任务。
而陈德骅对徒弟的评价则是“小伙子肯吃苦”,他相信假以时日,李可和其他年轻的社区民警都必定要比他更优秀,因为他们是“圆梦一代”。陈德骅说,这就是我的心愿。
记者手记:耿直,爽朗,是记者初见陈德骅时留下的印象,当记者请陈德骅讲一讲从事社区民警以来发生的故事时,陈德骅摆摆手,说道:“社区民警哪有什么故事,我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陈德骅告诉记者,社区民警什么都要懂一点,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的确,社区里的工作是琐碎的,繁杂的,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社区的不平凡,正是因为有了社区民警的守护和付出,上海这座城市才能够温暖美好,生生不息。
人物简介:陈德骅,男,1958年09月30日出生,中共党员,1976年12月参军,1981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上海普陀公安分局桃浦派出所第一警务区社区民警。曾获得“上海市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公安机关“最美警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诸多荣誉,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多次。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