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将新增1家评估机构 5家护理站
2018-7-31 11:12:18发布90次查看
7月26日,杨浦区长护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扩大)会议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长期护理保险作为我国推出的第六大险种,试点工作自今年1月1日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促创新、重协调、抓落实、破难题,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6月30日,全区共受理长护险申请9373人,完成评估7914人。1-6月,居家服务结算18.3万人次。
为切实保障试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上半年,本区开展了以下方面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了长护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组织和资金保障;出台了《杨浦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各成员单位围绕“受理、评估、服务”等核心环节,建立例会制度,强化衔接机制,构建起了市区间、区部门间、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平台及合力攻坚机制;区人社局、区卫计委和区民政局建立三局联审协作机制,培育评估机构2家,护理站7家,养老服务机构完成纳保47家。
坚持问题导向,区各相关部门将“边调研边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大调研的全过程”作为做好长护险试点的重要抓手,直面试点工作中瓶颈难点问题。如出台了《居家养老平移工作操作口径》等相应的工作方案;针对部分护理站反映原高龄计划和长护险试点工作衔接时,少数老人出现结算断档、平移错漏等问题,经与市相关部门协商,针对该类老人开通了手工结算,确保了他们及时享受到不间断的专业护理服务。此外,还建立了街镇、养老机构、护理站、评估机构等多个微信群。截至目前,区医保办、区医保中心通过微信群等各种途径共收集问题1027项,当场回复解决922项。
狠抓质量提升,形成对职能部门、经办人员、服务机构的三级培训格局;鼓励评估机构培养自身评估人员;落实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增设两家护理人员培训机构;在五角场镇、大桥街道和殷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实训基地,为提升评估人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创造条件。
目前,全区共有长护险定点机构 56家,其中,民办非企评估机构2家(共有评估员471名),纳保并已开展服务的护理站7家(共有26名护士、357名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已纳保养老服务机构47家,有效保障了全区2.16万名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
实施精准宣传,探索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部门和街道相结合、面上和重点相结合的“三结合”长护险宣传网络,制作区长护险试点宣传短片、宣传折页、海报和问答手册,组织开展“杨浦长护、共你白首”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多个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等,切实解决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长护险评估和护理服务机构的监管。支持评估机构完成评估监管app的自行开发,实现电子化上门评估,同时在app内建立了对评估流程的监控管理。配合市医疗保险监督所完善长护险移动监管app,初步形成“互联网+监督检查”的长护险监督检查新模式。
护险试点工作虽已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但随着长护险的推进,老人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与评估、护理人员紧缺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为此,杨浦区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强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快完成新增1家评估机构,5家护理站的设置,使得每个街镇拥有1家护理站;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专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加快推进已纳保养老机构的医保联网调试、信息系统改造等工作,指导和鼓励机构进一步完善评估和护理人员配置,开拓人员培育模式,不断完善长护险服务体系建设。
除聚焦服务机构培育外,下半年,全区长护险试点工作还将聚焦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过程监管及长护险政策落实,并继续围绕“稳中有为、全面推进”的工作主线,推动本区长护险试点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会议指出,当前,杨浦的人口老龄化呈持续增长态势,全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7.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34.92%,平均每3个户籍人口中就有1位老年人,长护险试点工作肩负着新使命。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坚持贯彻需求导向、发展导向、社会导向,回应老年人享受长护险的需要,突破瓶颈难题,着力打造长护险试点工作孝老、敬老的环境,携手为老年人打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