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老龄化的今天,养老工作已经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对辖区内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这些老人目前能享受到哪些养老政策?会遇到哪些问题?未来能够更好的实现居家养老吗?一起来看调研情况~
周家桥街道失能老人现状
失能老人界定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周家桥失能老人状况
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情况
按照10%的比例,街道做了16份针对失能老人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100%的失能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或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18%的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照料情况很满意,75%的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照料情况较满意,6%的老人选择了不好说。有90%以上的失能老人享受过政府和社区给过的服务。68%的老人希望老伴或子女照顾,81%的老人希望得到社区提供的医疗服务,62.5%的老人希望安装紧急呼叫系统。
政府及社区为失能老人所做的重点工作:
政府帮扶养老
1.居家养老政策
具有上海市户籍,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低保、低收入、身体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独居或纯老家庭,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具有本区户籍,且居住在本区的90周岁及以上,不属于享受市级补贴政策的老年人,经过申请、评估,确定不同的照料等级,按照属地化原则,取得相应等级的服务补贴。服务补贴必须以助老员上门服务和项目化服务兑现,最高可享受每人每月16小时的补贴服务。目前街道有241人名老人享受了居家养老的护理政策。
2.长护险政策
长期护理保险2018年1月起开始施行,年满60周岁的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可自愿申请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为二至六级的失能老人,由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并按规定结算护理费用。由长护险基金支付90%,个人自负10%,最高每周可享受7小时的护理服务。
3.适老性改造和无障碍设施改造
为家庭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适老性改造,通过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和操作,为低保等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住房安全性和无障碍设施的改造,改善这部分老年人的居住状况,降低跌倒、失火、煤气中毒等意外事故发生。
社会关爱养老
1.爱心奶发放和老年人助餐
由市老年基金会长宁分会出资,在长宁区范围内实施“送牛奶、促健康”项目,资助90周岁以上的长宁户籍老人、80周岁以上优抚对象和70周岁以上部分困难老人每人每天一瓶免费牛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为高龄及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老年人送餐服务。
2.“金色护航”老伙伴志愿者行动
由社区130名低龄老年志愿者结对650名高龄、独居等生活困难的老人。让老人不论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时时被人关怀,享受更幸福的老年生活。其中服务志愿者每两天一次的电话沟通与每周一次的上门服务都将记录在册,每月由专人查看记录,以确保志愿者服务的质量。
3.政府或慈善组织委托第三方实施项目
如:上海慈善基金会长宁分会的银龄守护——长者关爱公益项目,该项目为社区60位失能老人提供中医康复、护理服务、生活关爱服务、长者急救培训等。
长宁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失能失智老人社区居家支持项目,针对低保低收入及高龄的失能老人,制定一户一方案,安装适老性辅具、提供家庭照料支持等服务。
政府托底养老
1.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周家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武夷路709弄26号,建筑面积为1552平方米,设置了56个床位。主要招收长护险评估4—6级的老人。
2.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目前周家桥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有2个,一个位于凯旋路585号的生活服务中心,一个是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招收长护险评估1—3级的老人。根据《关于长宁区养老“优质+均衡”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街道还将在三年内新建2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
目前失能老人养老面临的困惑
有些最需要护理的失能老人政策惠及不到,例如长护险,有些长期卧床在家的失能老人在评估中评到了7级,不能享受长护险的护理。又如年龄未满90周岁,月养老金高于全市月平均养老金的失能老人也享受不到居家养老政策。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例如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总数是18名,签约人数是40742人,平均一个人签约2263人。可以想象对于失能老人家庭,家庭医生能上门给予医疗照护的时间是很少的。2017年社区卫生中心门诊服务总人次27.3万,中心各个科室都是高负荷服务,住院床位使用率大于99%。
失能老人居住区和家庭住房适老化改造缺位。失能老人中有一半的人是居住在非电梯房的2楼以上,甚至有居住在7楼和6楼的非电梯房里。这就意味着失能老人户外活动非常受限。
居家养老护理人员不足。目前街道申请居家养老的老人有200余名,只有11名护理员。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多,为老人服务的助老员因退休等原因在减少,因为助老员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待遇方面等原因,真正愿意为老人服务的助老员目前有缺口。
意见和建议
加强老龄工作者队伍建设。
加强居委会老龄干部队伍建设。老年人的政策很多,落实到基层的项目也很多。希望我们的居委会能把每一个项目都认认真真地贯彻和完成。及时发现、关心失能老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应该帮助的失能老人家中,把每个项目都落到实处。
加强助老员队伍建设。助老员上门护理的大都是失能老人,而助老护理员队伍的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失能老人的感受度,特别是委托第三方管理后,做好对第三方服务质量的监管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热心公益志愿者的培育。老伙伴计划等公益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志愿者参与,所以要培育年轻的志愿者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也要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增加志愿者的积极性。有些失能老人需要得不仅是生活上的护理,精神的关爱也是同样重要的。
发展适合失能老人生活的适老化房屋改造计划。
大力发展老公房家装电梯工作。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公房家装电梯已经成为老百姓期盼的一件事。特别是对于失能老人家庭而言,更是如此。
社区内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在精品小区改造过程中加入无障碍设施的改造。
家庭内的适老性改造。对于失能老人家庭普装扶手,对辅助器具的应用进行推广。对于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人对辅助器具的安装等进行费用减免。推广应用适应于失能老人的智能化产品,提供生活便利,防止意外发生。
大力推广公益电动载人爬楼机项目。在目前不能满足家装电梯的情况下,发展公益电动载人爬楼机项目,由政府出钱,公益组织承接,免费或低价为失能老人提供电动载人爬楼机业务。
增强对失能老人家庭的关注和培训。关心失能老人的家属,借助于社会组织的力量,对失能老人的家属进行陪护技能的培训以及心理疏导。把政策和关爱送到需要的失能家庭中。对失能老人家庭广泛宣传长护险等惠老政策,让更多符合要求的失能老人能享受到政府的关心。精准帮扶更能体现政府的效率与公平。
不断完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功能。
加大宣传。利用新媒体、报纸、海报、活动多种形式推广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目前登记入住的老人并不多,还是有居民对新生事物不太了解。
医养结合。利用周边三泾北宅卫生医疗点的资源,定期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的失能老人提供中西医医疗服务。加快护理站的建设,为周边小区的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整合资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整合了助餐、日间照料、短期照护等功能,要做好第三方的监管,也要整合教育和志愿服务,发挥好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枢纽作用,为社区更多的失能老人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