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猪獾墩、牛角尖…浦东老地名奇怪又可爱!

2018-7-30 9:36:19发布117次查看
  猪獾墩、牛角尖、野鸡窝、牛肚子、垃圾滩……这些听上去很奇怪的名字,其实是浦东昔日环境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些新旧对比图中,你会惊讶地发现,曾经的荒芜之地,如今已大变样!
鸡鸭猪牛都能入名
猪獾(huān)墩
位置:川沙新镇大洪村
猪獾墩又名新墩,始筑于明正德元年,位于今浦东新区东南部,川沙新镇大洪村。
清乾隆年间起到清末,沿海各墩的守军先后裁撤,猪獾墩成为一座荒墩,墩上及其周围长满了一种俗称“看棵”的野生植物,其叶片似利剑,从人皮肤上划过会使皮破血出。此处遂成猪獾、野兔、刺猬等野兽的出没场所和栖身之处,其中最多的是猪獾,猪獾墩的名称由此得来。
新中国成立后,猪獾墩及其周边长满“看棵”的土地被垦作耕田,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里的猪獾已基本绝迹,猪獾墩的名称也随之消亡。
▲猪獾墩
▲猪獾
现在的川沙,各种野兽早已不见。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成为市民首选休闲地,上海迪士尼乐园、心愿湖、香草园、生态园、大通音乐谷、奕欧来购物村等吸引着来自上海乃至全国的游客前来度假、游玩、休闲。
▲2016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
牛角尖
位置:张江创业园
黄浦江支流白莲泾自西向东流至北蔡镇东约3公里的地方,突然以150度左右的角度向东南方向拐弯继续前行。白莲泾拐弯后,夹在它与吕家浜之间的河岸地面变成了一块似牛角状的陆地,其邻水处形似一只牛角的脚尖,当地百姓遂称这块地为牛角尖。后来,牛角尖包含的范围逐渐扩展,牛角状陆地及自陆地西白莲泾沿岸附近一带地区均称为牛角尖。
1958年,川北公路辟塘川线,在角尖状陆地西约200米处设公交停靠站,取名牛角尖车站。2012年,塘川线改为浦东12路,车站迁至罗山路高科中路上,原牛角尖站也改名为高科中路景明路站。
▲牛角尖
从现在的百度地图上可以看到,牛角尖就位于张江创业园北区。
牛角尖的地名虽然仍存在,但这里不再是田野。鹦鹉螺造型的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等“大国重器”纷纷落户,张江正在转型为世界一流科学城。
▲上海光源有着鹦鹉螺的造型
野鸡窝
位置:祝东村
野鸡窝,在钦公塘外芦苇丛生、荒草遍地的处所(今属祝东村1组)。
据传,这一带以前是草苇遍地、野鸡出没的地方,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小小的穷村落,人们见芦苇荡里野鸡多,便以打野鸡为副业。时间一久,这地方就被叫做“野鸡窝”了。
▲遍地芦苇的野鸡窝
如今的祝桥早已大变样,正朝着航空城的目标大踏步前进。1999年浦东国际机场启用,2015年中国商飞总装基地启用,祝桥聚集了两大顶级航空产业发展要素。
▲中国商飞集团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曾经的野鸡窝所在地祝东村,不远处就是浦东机场,毗邻上海绕城高速和祝桥空港工业区,为祝桥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注入了创新驱动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人气”。
▲祝桥
鸭滩涂
位置:祝桥镇
在老护塘外、祝桥集镇南一里多的处所,有一个叫“鸭滩涂”的地方(今属祝桥镇祝西村7组)。
为什么叫“鸭滩涂”呢,原来在祝桥顾氏宅院附近住着不少农户,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初,前后有6户人家以养鸭为生。养鸭基本设施除了鸭棚外,还必须在河浜边修筑便于鸭子上水、下水的坡状滩涂,鸭滩涂也就以此为名了。
▲鸭滩涂群鸭戏水
“鸭滩涂”不仅因养鸭而闻名祝桥地区,更曾因成为交通要道而声名鹊起。民国25年上川铁路开通,火车北起庆宁寺(高庙),经川沙、祝桥而到达鸭滩涂,这里又可通过轮船接送旅客到南汇、大团各地。
▲上川铁路蒸汽机车
1937年,上川铁路祝桥段在战火中被毁,鸭滩涂东侧的顾宅亦被付之一炬,该地显得冷清起来。但是,“鸭滩涂”这个地名依然在人们口头流传。
▲上川铁路祝桥段遗址
祝桥正在逐步打造一个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生态宜居之城”。
▲祝桥宜居社区
鸭场头
位置:大团王厅
据史料记载,五代时,紧靠大团王厅这个沿海小村落的东南侧有一块“潮来汪洋一片,潮去成涂”的芦荡地,每到秋末冬初,便会有野鸭成群结队地飞来此地栖息过冬,也是当地渔民捕鱼、捉野鸭的好去处,日子长了,这块芦荡湿地被人称为“鸭场”。后来,当地农民利用运盐河支流养起鸭来,少则几只,多的几十只,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因养的鸭肥蛋大而出名,“鸭场”就此名扬大团附近。
▲鸭场头原址
如今,“鸭场头”处的运盐河与其支流都被填平,建设了宜居社区和商业设施,也是桃花节的主要赏花点,是大团繁华地区之一。
▲大团王厅桃海
老鸦窠(kē)村
位置:宣桥镇
老鸦窠村位于沪南公路张家桥车站南侧。
2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阡陌农田的偏僻原野。村庄四周的田间、河边各种树木竞相生长、枝繁叶茂,引来了许多鸟儿飞来觅食栖息,树上也被鸟类筑了很多的窝窠,其中,以老鸦的窠为最多,不同树木上的窠,又以筑在银杏树上的窠多。人们认为,银杏树是长寿的象征,老鸦又代表了强劲,就渐渐地把这村庄称为“老鸦窠村”。
▲老鸦窠村原址
随着时代发展,古朴的村庄建造了幢幢农家新楼,沪南公路、南六公路、六奉公路等交织构成完整便捷的交通网,大治河穿境而过,北侧南六公路旁是著名的上海野生动物园。群鸦早已飞往他处栖息了。
▲上海野生动物园及其周边航拍图
牛肚子
位置:老港镇
老港镇牛肚村位于中港集镇西北侧,总面积2.68平方公里。
光绪十年(1884年)彭公塘筑成后,钦公塘和彭公塘之间始有农家落户。这里地形独特,形似牛胃(牛肚子),四面环河,农户居住分散,田间小道蜿蜒曲折,而出入路口只有南边河道上的一座木板桥(当时叫牛桥),犹如牛的咽喉之处。进入这地方,仿佛钻进“牛肚”,陌生人进入难以寻找返回之路,最终还得从进口出,故取名“牛肚子”。
因“牛肚子”具有地形复杂,便于隐蔽的特点,解放前,中共地下组织和游击队经常在这里活动,曾发生过牛肚百姓救护抗日游击队员的故事。
▲牛肚子桥站牌
如今的牛肚子是“牛肚雪菜”飘香万里的产地,很多人以为牛肚雪菜里添加了牛肚,其实并没有,而是因地得名。
▲牛肚雪菜
牛肚雪菜不仅是一口酸爽开胃的咸菜,更是回味不绝的家乡味道,割舍不断的故土情怀,其制作技艺已入选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牛肚咸菜制作技艺依然遵循古法而制
地形、味道成为标志
烂缺口
位置:川沙新镇
烂缺口原是条河名。烂缺口河在川沙西门外半里,是连通三灶浜、四灶浜的一条南北河。
烂缺口起源于清朝中叶。这条南北走向的河道与潘家宅河交叉处,开设了私家糟坊,为沟通跨河的东西交通,就在北洋口筑了一个堰,上铺模板以便行人过河,同时,为了不致截断水流,在中间留有缺口。由于年久失固,时急时缓的河水从缺口中通过,造成了缺口旁的堰不断塌方,缺口越来越大,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泥泞堰滑,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不便。百姓恶其名为“烂缺口”,以泄心中往返之苦愤。
▲烂缺口河道
解放后,烂缺口地区发展变化日新月异。1980年建烂缺口桥;1992年在烂缺口周边建造了时有浦东城隍庙之称的“铁沙商城”;2002年拆除铁沙商城,在原址建起现代化的超市商城,使之成为川沙城内一处商贸中心。
如今,川沙人民的生活更是便利,老街修旧如旧,既保留了原始韵味,又增添了便民的商铺和设施。
▲川沙老街
垃圾滩
位置:三林镇
黄浦江东岸西南隅,有个地名叫“垃圾滩”,在今浦东三林镇久丰村王家宅近旁。
20世纪30年代,淞沪抗战时,上海有批地痞汉奸专做垃圾倒卖生意,他们暗中买通了国民党市政当局,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然后租用船队运往浦东当时尚属荒野的滩地。碍于舆论,谎称临时租用中转,其实,倒爷们既收环保费,又收垃圾转卖费。贪官们因内外勾结,故装聋作哑,充耳不闻,任凭当地乡民反对,垃圾还是继续倾倒,就此垃圾日积月累,几乎成山。内战时期,国民党在此挖掘战壕。待工事收场,遍地丢弃的建筑垃圾也倒在垃圾滩,致使它名副其实成了“垃圾滩”。由此,早先俗名久后变成地名了。
如今,垃圾滩已经转移,此处也早已旧貌变新颜。
▲黄浦江边上的原“垃圾滩”
现在的三林,现代与传统并立。自2005年起,三林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上海市级非遗保护项目5项、浦东新区级保护项目4项。其中,三林舞龙俗称“绕龙灯”,2010年以“浦东绕龙灯”为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林龙舞
东臭弄与西臭弄
位置:大团镇
浦东大团镇中市与北市的交汇处,有座建于明代,横跨西运盐河(里护塘港和老护塘港)连接上下塘街的环龙桥,名为蟠龙桥。连接蟠龙桥东西两端的两条小弄分别被称作为“东臭弄”与“西臭弄”。
明初时,蟠龙桥东西堍的小弄是灶丁和柴丁进出集市和运送煮盐荡柴的主要通道。当时,这两条小弄两侧无建筑,安置不少露天粪缸,供行人解急之用。后来,不少私家也在此地设粪缸占地,一时间,这两条小路成为集市粪便处理的集中地。每遇连日刮风下雨,粪便横溢,臭气冲天,人称东臭路和西臭路。
到了清代,小路两侧排缸占地者开始迁缸搭建茅草屋开设赌场、烟馆、客栈等,路也开始变成了弄。清末民初时,虽将大部粪缸搬迁,但两弄内地痞打架斗殴成风,一片乌烟瘴气。故当地人为此仍将这两条小弄称之为臭弄,东为东臭弄,西为西臭弄。
▲曾经的西臭弄
如今的大团镇,河道清清,绿树成荫,再无当年脏臭之景。
▲大团河道一景
七间头
位置:泥城镇
七间头位于泥城镇彭五村3组。
据传,在清同治年间,该地有一户徐姓人家,因为该户男孩多,随着儿子长大成人,就一间接一间建造成7间草屋,后来不幸遭受火灾,7间草屋全部烧光。由于当时相连的7间长房子极为少见,又因一下子消失,故在当地人们的记忆中影响很深,从此“七间头”成为该地区名,一直沿用至今。
▲七间头原址
▲七间头彭五村
经过一番建设和发展的泥城镇,路面宽敞,街巷齐整,是浦东南片中的宜居社区。
▲现代化的泥城镇
摇头沙
位置:芦潮港
摇头沙,位于芦潮港汇角处。
从唐开元元年(713年)重筑下沙、周浦古捍海塘起,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兴筑内捍海塘止,459年间,南汇海岸线中心部位向东延展16公里,平均每29年延展1公里。在海岸线延展长年累月的过程中,由于长江江潮经上海吴淞口而南,流向东海,而浙江杭州湾大潮则溯北而上,两股潮头在南汇芦潮港汇角处大陆架互相顶托,大陆架沙唇受两股潮流之冲击,而形成其沙头或南或北之摇摆之势,故当地渔民称为“摇头沙”。
▲摇头沙
2018-2025年,芦潮港将被重点支持新建一级渔港。根据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规划,芦潮港将形成集远洋渔业、保税农产品展示和交易、农产品冷链物流、海洋文化展示、滨海旅游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
▲芦潮港码头
吴小鬼店
位置:万祥镇
吴小鬼店位于万祥镇新路村路一4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塾师秀才周梦花在此建房开设一家小商店,收领当地人吴进昌为学徒,后因亏本而关闭。之后,吴进昌在对面建房开设小商店,卖南北干货,品种多样,兼营肉类、水作等。
由于吴进昌人头熟悉,能说会道,对待顾客热情,做生意经验丰富,小店名声可嘉,生意很有起色。一天深夜,当地一位顾客路过打烊了的小店,从牌门窗缝里一看,大吃一惊,吴老板往酱油缸中倒入生水后用棍棒搅拌,这样的丑事迅速扩散,顾客们细心起来,发觉吴老板销售的商品质量差、数量缺,所以人们背后给吴老板起了个小气鬼外号,叫的人多了,便把小商店叫做吴小鬼店。
解放初期,路北一个村曾命名为吴店村,一所小学名为吴店校。原地现在是新路村村委会所在地。
▲吴小鬼店旧址
▲新路村
跟大家分享的这些奇怪地名,其实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踏着时代的脉络,小布相信,浦东的未来将更美好!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