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一网通办"是徐汇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2018-7-30 11:24:25发布95次查看

区长方世忠正接受中央媒体采访
今年3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今年上海将全面建成“一网通办”总门户。7月24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央广、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的记者们就徐汇“一网通办”的推进情况进行集中采访。区长方世忠全程陪同,并回答记者问题。
“一网通办”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落实到体验感上,香港恒基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副工程经理曾祥建在参与徐汇滨江两个重大施工项目审批的过程中可谓感受颇多。
“两个工程启动相差了近一年时间。”当天,曾祥建作为企业代表接受八大中央媒体采访时告诉记者,第一个工程去年启动,按照以往既定的审批流程进行,全过程耗时两百多天;而随后启动的项目,由于今年徐汇进行了联审平台的改革,相关部门及时将信息告知并主动上门服务,从递交材料到完成投资建设审批仅用了41天。
区长方世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网通办”是徐汇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追求和金字招牌。作为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在上海唯一的示范区,徐汇正围绕“一号、一网、一门、一窗、一次”改革目标,聚焦全程、全网、全域通办,着力在“四个转变”上下功夫,构建“指尖上、家门口、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努力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做实“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内容,全面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便捷度、体验度和满意度。
从以部门管理为中心
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
“指尖上、家门口、一体化”的背后,徐汇在观念转变上下功夫。在全市率先建立唯一标识的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推进“一号通”,依托公民身份证号建立“一人一档”,实现“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后,徐汇又率先建立覆盖全区的电子证照库,依托企业社会信用代码建立“一企一档”,实现“一次生成、多方复用”,并建立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机制,避免反复注册登录、反复提交材料,实现“一库管理、互认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客户至上”理念,加快以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据统计,目前已归集18个部门78类证照,制作电子证照近3万张,实现210个事项的办事材料互认共享。
区级审批事项入驻区行政服务中心达到98%,实现了“应进必进”;同时167项“全市通办”个人事项100%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基本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家住松江,工作在徐汇的新上海人周晟再也不用为了办理居住证请一整天的假,而只需要在午休时抽出一点时间,在公司附近就能完成。
从流程再造向
权力再造转变
“人社、市场监管、科委等与企业息息相关的部门都集中在一个地方,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便捷。”同为企业代表,令光控特斯联(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施磊感触最深的是再也不用到一个一个部门去“拜码头”,企业办事从“找部门”变成了“找政府”,“同时,相关部门还主动提供代办服务,并为企业进行综合规划。”今年3月以来,依托上海市开办企业“一窗通”网上服务平台,开办企业的必须环节由7个减少到3个,流程耗时从22天缩短至3天,新设企业受理时间在市级要求基础上再减少了40%。
在权力再造上下功夫,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层面,用权力“瘦身”为服务“强身”,是徐汇“一网通办”背后的深意所在。
目前,涉及企业审批的部门正在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重构,力争率先做到部门审批事项向部门一个科室集中,部门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按照设想,今后将设立首席审批官制度,实现审批职能和人员集中管理,推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
同时,通过前台综合窗口统一收件受理,部门审批人员在后台提供专业支持和集中审批,实现收件审批分离,窗口“零差别”。目前,商事登记、人才用工、建设工程等领域25家部门363项事项实现综窗受理,其中不动产交易方面设立了交易、税务、登记“三位一体”综合受理窗口,办证总时间由原41个自然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部分登记业务实现当场办结。年内所有418项法人事项将做到100%“一窗综办”。
接受媒体采访时,方世忠更表示徐汇“要‘开门’搞改革,把企业纳入改革的环节,让内行人来看门道,做政府改革的良师。”
从经验化向标准化、
数据化、智能化转变
如何体现“数据”在“一网通办”中的重要性也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方世忠介绍,区大数据中心、区网格管理中心、区行政服务中心三位一体正是徐汇的创举之一。
通过技术赋能,徐汇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设计跨部门、跨层级审批服务事项的受理、办理和办结全过程,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简化、互联网化,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政务服务从经验化走向标准化、数据化、智能化。尤其对企业群众办件量最大的top100审批服务事项,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施更加精准、个性、规范、透明的政务服务。
依托区大数据中心,目前已完成26个部门、2200个政务数据资源的编目梳理,归类归源的数据项5万余项,整合企业法人、自然人、信用信息等33个数据库,汇聚数据记录2.5亿条。而微信、手机app等智能移动端能够提供办事指南、在线预约、在线咨询、办件查询、网上投诉等服务,并在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从“人工”到“智能”的跨越。
“大数据不仅可以便于政府调配全区办事人员布局,也是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要“宽进”更要严管,方世忠在访谈中尤其强调监管的“一体化”,并表示徐汇通过深化“审批监管分离”改革,依托全区4.3万多家企业“一户一档”,加强信息归集和联合惩戒,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行政审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的监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空间集聚1.0向
功能集聚2.0转变
此外,记者了解到,2015年建成的区行政服务中心目前正在空间重塑上下功夫,加快推进政务实体大厅2.0版的改造,预计9月底前完工,旨在通过重塑五大政务服务新空间,打造体现“一网通办”最新理念和未来趋势的典范大厅。
根据新的空间布局,法人事项综合受理大厅将提供面向法人所有事项的集中受理,涉及29个部门418项审批服务事项;个人事项综合受理大厅,将拓展自助办理,通过部门系统优化、流程再造,突破户籍地或居住地限制,建设成为“全市通办”个人事项服务的“旗舰店”;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会整合各类自助设备,实现自助办理、自助查询、自助打印、自助取件、自助物流及机器人引导等功能,打造“不打烊”的“无人政务服务超市”;城市网格管理服务大厅,则依托“城市云脑”和城市管理物联感知网,推动网格管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市场监管、气象预警、交通出行等多领域城市运行数据的深度协同以及实体处置力量的联勤联动,并在应急状态期间可转换为应急指挥协调平台;而大数据治理创新实验室,将会向希望开展大数据城市治理实验的人工智能公司开放应用场景,帮助推介案例,同时以政务会诊厅的形式,集中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及办理量大、办理事项复杂的对象提供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体验和服务。
针对媒体提出的如何提升“一网通办”的徐汇范儿,方世忠表示“一网通办”是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徐汇将按照国务院和上海市总体部署,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政府系统目标管理,形成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全力推进“一网通办”各项工作,努力在提高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智慧政府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放”出活力和动力、“管”出公平和秩序、“服”出便利和品质,为上海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创造徐汇经验,提供徐汇力量。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