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升小”
暑假过后,又一批孩子即将踏入小学,成为一年级新生。连日来,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表示焦虑和担忧,有的家长更是未雨绸缪给孩子报了各类培训班,把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那么,“幼升小”的假期究竟怎么安排更有意义?孩子家长该做哪些准备?这里为家长们支招。
家长要放松心态
“希希就是担心在新环境下,没有认识的小朋友,不知道老师喜不喜欢她,还怕自己学习跟不上……”家住城桥镇嘉年花苑的方瑜最近有些烦恼,过了这个暑期,她的孩子即将从幼儿园踏入小学,太多的未知和疑问令她感到有些焦虑。
“孩子不想离开幼儿园,不想离开老师和班上的小朋友。”方瑜说,孩子的担心同时也成了他们做家长的担忧,“我们也担心她开学后会不适应,毕竟是进入到新环境,孩子能否接受小学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注意力能不能集中等,都是我们比较关心的。”方瑜说,虽然距离开学时间尚早,但他们早已开始为孩子做好相关准备,比如准备了水杯和书包,但心理适应等方面,方瑜坦言,她和孩子都需要一段过渡的过程。
走访中发现,“幼升小”衔接不单困扰着个别家庭,而是大多数受访家庭的担忧,尤其是对孩子在新环境下的学习,家长们很是担心。
为此,我们咨询了实验小学副校长宋蕾。“家长一定要放松心态。”宋蕾认为,家长自身首先要有心理准备,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更不能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做好心理调适准备,激发孩子对新校园、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如通过介绍新学校、陪孩子购买新书包、新学具、削铅笔,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如果条件允许,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提前熟悉校园,减少对校园的陌生感。
“值得一提的是,尽量不要在家里公开探讨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等话题,更不能向孩子灌输‘读书就要收骨头了’‘做功课有得吃力了’等,以免适得其反,让孩子对小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宋蕾说,在开学前,家长不妨与孩子坐下来开个“家庭座谈会”,认真地与孩子做一次交谈,让孩子知道“我上小学了,意味着我长大了”。
能力和习惯很重要
距离升学还有一个月,如何利用假期做好幼小衔接?
宋蕾提醒家长们,对于要上学的孩子而言,学习或者娱乐都应该适度,家长要参与,并着眼于孩子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孩子接受知识层面的内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行为养成。家长们应该利用暑期生活,培养孩子有规矩地做事、生活,只有孩子有规矩地生活,才能适应上学的节奏。”宋蕾认为,让孩子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哪怕这件事情很小都是值得鼓励的。假期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计时静坐,从三分钟开始慢慢延长。这期间什么都不需要做,就是静静地坐着,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随着时间的延长,可以让孩子边静坐边看书、画画等,但要求做这些事时要一心一意。
此外,小学生得学会自我管理,遵守规则。“比如,孩子要学会整理物品,学会用完东西以后要归位,要懂得保持环境整洁,从而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宋蕾说。
“小学和幼儿园是不同的,孩子要坐在教室里按时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宋蕾建议,暑假期间就要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晚睡习惯的家长要首先带头早睡早起,规律作息。要保证孩子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小学生活接轨。
要有所选择有所坚持
“要不要让孩子读拼音班?”“暑假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吧?”……了解到,经过了“幼升小”的升学大战后,家长们开始为孩子的下一步考虑,该不该让孩子“提前学一学”成了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的焦点。
“报衔接班要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宋蕾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她不提倡家长盲目、大量地给孩子安排各类衔接班,但她同时表示,如果孩子确实对此感兴趣,“家长可以让孩子适当地进行一些学习。毕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也是有必要的。”
宋蕾提醒,给孩子选择学习课程时切忌贪多求全。她向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家长越来越“尊重”孩子,当孩子对舞蹈、书法、美术等感兴趣的时候,父母二话不说报了班。但学习难免有枯燥的一面,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耐烦了,想要放弃时,父母又遵从了孩子的决定,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家长把关很重要,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有所坚持。”宋蕾表示,其实,学知识不只是书本上那些,也不仅仅是培训班里教的那些舞蹈、绘画、音乐等课程。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只要他们愿意并且用心去参加,肯定能收获很多。
此外,家长也应该尽可能抽些时间陪孩子过暑假,可以教会孩子写自己的名字,也可以适当地练习一下汉语的横竖撇捺。日常书写中,握笔的训练、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生活技能的掌握等等是可以提早做起来的,一味依靠培训班不如家长花时间去陪伴,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而言会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