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那个没空调的年代改革开放40年的市民生活变迁之一
2018-7-28 5:00:00发布73次查看
弄堂里住房条件差,夏天洗澡就在门口头,男士穿着短裤站在水龙头下冲冷水澡。小孩子干脆脱光了,拿着一个脚盆,打一盆自来水,爷爷、奶奶帮助搓澡,一盆凉水泼下来,那个舒服啊!
进入三伏天,人们就要和酷暑为伴了。现在的夏天虽然比老底子热,但也没觉得热昏头。在家有空调、坐车有空调、走在路上也有喷雾降温装置,我们几乎都生活在空调环境中。真不敢想象20多年前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的年代我们是怎么活过来的?想起儿时的夏天,在我的记忆里,乘凉是夏天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
1995年8月,老南市的一条弄堂里,两位刚洗完澡的小女孩坐在躺椅上打着牌,一旁一个光膀子小男孩观望着。
每到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弄堂里乘凉,床也搭到外面来了,人多的时候,弄堂里路都走不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弄堂消失,像水井里浸西瓜、打土台乒乓球等生活场景,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1988年夏天,上海又遭遇罕见的高温,无数市民涌进装修一新的华联商厦避暑。那年头,上海市民的住房条件都不好,家里有台电扇就老好了,空调想都不敢想,那可是奢侈品,有钱人家才有的。
市百一店门口,穿堂风老大的。太阳下山后,带上席子和躺椅到市百一店门口乘凉,再闷热的天都能感受到阵阵穿堂风带来的凉意。那个年代还没手机,乘凉的市民都会带上一本书或杂志度过一夏。
此后,每到夏天高温时吃好夜饭,到商场“孵空调”似乎成了不少上海市民度过炎夏的“常规节目”。如今几乎家家装了空调,谁还会特意跑到商店去蹭空调。
1998年夏天,一辆经过外滩的非空调公交车车窗玻璃都打开着,坐在后排的女孩摇着折扇。1996年7月23日,上海自开埠以来的第一辆公交空调车,出现在46路公交线路上,票价是二元。那时,普通公交车是一元,不过不少市民宁可“蒸桑拿”乘非空调车,为的就是省一块钱。
烈日晒了一整天后,地上滚滚烫。傍晚时分,家里的男人一般先打来冰冰凉的井水把门口那块地冲一冲,顺便也冲个澡。等吃好夜饭后一家子就可乘凉了。
80年代末,每到夏天,住在南京东路的不少市民吃好夜饭带着躺椅、小板凳到华联商厦孵空调。
1992年8月,居住在淞沪铁路边的居民把饭桌放到铁轨中间。由于居住空间的狭窄,沿着铁轨居住的居民,把铁轨当做居住空间的延伸,人们在铁轨边吃饭、睡觉。1997年淞沪铁路被明珠线所取代,铁轨沿线的居民也搬离住上新居。
2000年8月,下午酷暑难耐,找个阴凉处陪孩子打打牌、下盘棋是那个年代最好的游戏。那时,还没五花八门的夏令营,更没有暑期出国游学。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