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近百年前的Shopping Mall 体验

2018-7-27 15:46:58发布86次查看

上液市第一百货商店歇业改造后重新开业。在实体商业日渐式微的当下,再一次把上海人熟悉的“中百一店”带回人们的视野。
南京路曾经是全国血拼一族的朝圣之地,曾几何时,以“中百一店”为首的众多商家是全国游客趋之如骛的去处,吸引他们的不仅是琳琅满目质量上乘的商品,还有这些商家背后悠久的历史。
南京路的百货业主要以“四大百货公司”闻名,当然如果再精确详细一点的来说,南京路的“四大公司”可分为“洋商四大公司”和“华商四大公司”两个阶段。“洋商四大公司”分别为福利、汇司、泰兴、惠罗,他们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先后在南京路陆续登场,开启了百货业登陆上海的先河。当然需说明两点:
1、“洋商四大公司”所面对的主要客户阶层都是西方侨民,一直要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惠罗”为代表的“洋商百货”开始意识到华人的消费能力也不容忽略时,他才开始将“触角”深入到华人中的中上阶层。
2、当时受地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848年前英租界的西界位于现河南中路,故而从外滩至现河南中路段的南京路是最先被发展起来的,如地产大亨哈同最先在南京路铺设铁力木路段在现江西中路以东,若千年后才延伸至现浙江中路一线),这些“洋商百货”多开办于现南京东路四川中路近外滩一线及周边,因此“洋商四大公司”对于华人而言影响不大,接下来我们要重点介绍的“华商四大公司”才最贴近大众对于南京路的固有印象 。
摄于清末的福利公司(hall& haltz),这家位于南京路四川路口西北角的店面是“洋商四大公司”的代表。该公司开业年份可追溯至1854年,1955年被上海市百货公司收购
“华商四大公司”集中于南京路从浙江路至西藏路段,在晚清时这个路段曾以“茶楼遍布”而闻名,像“先施”“永安”两大公司的原址原来就是“易安居”和“陶陶居”茶楼。20世纪10年代后随着现西藏中路跑马厅和新世界等娱乐场所的人气提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于西方列强的冲击以及南京路近外滩段地价飙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原河南路以东南京路段的商业功能逐步向西转移,加之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对于华侨资本开出多项优惠政策(孙中山与华商四大公司老板均为广东香山人)及租界内华人中高端消费阶层的逐步壮大,原本在香港、广州等地百货业已大获成功的先施、永安、大新三大百货巨头(新新为后来先施高管刘锡基因股东内部矛盾离开后创办)开始陆续进驻沪上南京路,他们期待着在上海能闯出一片更大的天地。
先施率先亮相
由马应彪创办的先施公司于1917年首先进驻南京路浙江路口(“先施”名字源自法国第一家的百货公司“ bon marche玻玛舍”的经营信条“ sincere 的谐音,当然也有后来马应彪解释的“取自儒学经典”一说),“先施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采用“租地造屋”的方式(先施大楼在建造时其土地属于德和洋行所有,按规定租期一到需要将土地包括建造在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同归还给原土地所有人。因当时在租界内“永租”土地是洋人的特权,故而当时“租地造屋”的情况在华人中较为普遍,当然到后来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华人通过“挂洋商名”来实现自身实际对于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建成后的先施大楼奢华中不失庄重典雅,“摩星塔”是该楼的重要标志之一。
“先施”作为首家进入上海的华商百货公司,它将许多优质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带入上海,如不二价(有助于避免传统交易中的“讨价还价”) 、开具发票(有利于提升公司信誉,为客户合理退货提供凭证)、员工周休、女性服务员等,均是走在当时沪上华资实业界前列的,为后来沪上百货业的兴盛开了很好的先河。
另外“先施”不满足于将大楼的使用只局限于“百货贸易”,他们还奉行“鸡蛋不放在同篮子”的经营理念,在百货大楼内奉行“多种经营”的模式。如先施旗下有“东亚旅社”(中共一大代表陈公博在沪参加“一大期间就与其新婚妻子在此住宿)、“浴德浴池”、“先施乐园”等集百货、娱乐、餐饮、悠闲等于一身,这已经非常接近与现在的“ shopping mall’′经营模式。这也为后来自身及其它百货公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树立了优质的榜样。
先施公司的具体操盘手黄焕南是一位优秀管理人才。他对筹建的这座占地10余亩的大楼作了精心的规划和布局,从一楼铺面到四楼均作为百货商场,五楼是办公室。全楼营业面积1万多平方米,共有40多个商品部,每个商品部相当于一家大的专业商店。全公司共经营万余种商品,比香港总行及粤行还多数百种。楼内有多种游乐、饮食、旅馆设施,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顾客的需求。顾客逛商场需要歇歇脚,可乘电梯,电梯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由于经营得法,到1918年菅业额为法币360万元,从而为中国人在沪办大型百货公司放响了第一炮。当时先施有员工1000多人。经营业绩节节攀升日进斗金。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市场萧条。8月23日先施公司大楼遭轰炸。1937年11月上海租界成为“孤岛”,市民纷纷携款避入租界,游资集中,畸形繁荣,为先施公司带来好运。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驻,经营每况愈下。
抗战胜利后,美国货大量倾销。1948年国民党政府经济崩溃,营业瘫痪。先施此后不久撤出上海。
永安强势登场
就在“先施”进驻南京路的第二年1918年,由郭氏兄弟创办的“永安公司”也“开进了”南京路并与“先施公司”隔路相望,永安也同样采取“租地造屋”的方式在当时塞法迪犹太地产大鳄哈同的土地上建造大楼,大楼由当时闻名沪上的公和洋行设计,“绮云阁”是该大楼的标志之一。“永安”与“先施”相比,其特色更体现在“周全”二字上。比如:“先施”在南京路开办初期大楼按照广东人的习惯进|门先设“茶室”,后面才是百货柜台,“永安”在这一点上则更因地制宜,进门即是百货柜台,贴合更多上海客户的喜好。
永安公司大老板为广东籍侨商郭乐,与先施公司样,也是以香港总行为后援。郭乐是香山人,17岁就到澳大利亚,在悉尼的一家水果批发商店做事。1907年在香港开了永安公司( wing on),后来到上海四川l路三和里(今四川中路559弄)设办事处。1916年4月,地皮租定后,永安大楼动工。
永安老楼髙6层(局部7层),英国式混凝土结构,采用折衷主义古典式风格。占地5681.5平方米,建筑面积30992.3平方米。
1918年9月5日永安公司正式开业。其时先施公司已先声夺人,因此如何吸引顾客、后来居上,这一直是永安公司老板郭乐等人所考虑的问题。为此,永安公司的商场设计尽量注意适应顾客的心理,进门就是底层商场,销售日常必需品;二楼的布匹、绸缎则为女士们提供了选择的场所;三楼的珠宝、首饰、钟表及四楼的大件商品更是有足够的商品供富人们挑选。另外,永安公司在售货方式上也千方百计地使顾客称心满意。提出的商业信条是:“顾客永远是对的”这条霓虹灯制成了英文标语置于商场的显眼处,成为职工必须恪守的准则。
“永安”内还开设有“大东跳舞场”(沪上最早的跳舞场之一)、“永安跑冰场”、“天韵楼游乐场”等(起初“先施”楼顶没有游乐场,在“永安”开设“天韵楼”后也依样开设“先施乐园”) 在“先施”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老上海曾有“三东一品”的说法,分别是指“东亚、大东、远东、一品香”四家旅社,先施永安占了半壁江山,由此亦可见“百货业的大鳄”们在其他领域同样也做得有声有色。
“永安”的“周全”也同样体现在他对于自身发展前景的“深思熟虑”上。30年代初时永安郭氏考虑到老永安大楼地块租期一到一定会遇上哈同或其家族成员上门索要归还永安大楼土地的相关事宜,于是永安高层果断出手,购置下永安大楼旁老天蟾舞台地块并委托哈沙徳洋行为设计方,在此建造起20余层的“永安新楼”,我们现在有一些年纪的人喜欢把这幢楼称为“七重天。“永安”自此在全盘战略上有了坚实的后盾。
1946年经过谈判,永安二代掌门人郭琳爽又从哈同养子乔治哈同手中以1125万美金高价购下永安老楼地块产权,永安至此“志得意满”。除此之外永安还积极进军当时沪上炙手可热的纺织领域,同为二代的郭棣活是永安纺织系统的代表人物。
由于经营有方,到1930年,永安公司累计利润高达港币1070万元,为原始资本的4倍多。仅1930年的利润率即达47.55%,这在民族资本企业中是极为罕见的。永安公司还千方百计争夺外国顾客他们不仅从方便外国顾客,降低售价,扩大服务品种及服务上门等方面下功夫,还从小处着眼,经销洋商不屑一顾却又是生活必需的一些小商品。
许多原来洋商百货店的顾客很快就被永安公司吸引过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1966年“文 化 大 革 命”初改名“东方红”。1969年更名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改革开放后,1987年改组为华联商厦。2005年4月28日,为恢复传统品牌,华联商厦复名永安公司。永安新厦解放后为中百一店,后迁走,改为华侨商店。
1958年上海电视台设在大厦内,为上海最早的电视台。
新新、大新后来居上
相对于先施和永安这两家在南京路先入为主的华商百货,其后入市搏杀的新新和大新在经营上也是“屡出奇招”。“新新”于1926年时由原先施高管刘锡基在李敏周等人帮助下创办、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大楼地块也为哈同所有,曾为会审公廨的旧址之一;大新于1936年在蔡昌等人筹办下开办、蔡昌的兄长蔡兴也曾为先施的股东之大楼由基泰工程司设计,大楼原本想建在南京路西藏路南边原周湘云家族“大庆里”的位置,在被拒后再选择这个路口以北原程谨轩家族的地块上建造,具体土地出让由程家二代掌门人程霖生操作。
新新公司大楼1925年竣工,1926年1月23日披红挂彩,敲锣打鼓放鞭炮开张。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公司起了一个完全国粹化的名字。根据《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思,取名“新新公司”。新新公司由于资金规模有限,先天不足,在四大公司中居于末位。但该公司开业后,经营上也动了很多脑筋。他们发明了“猜豆得奖”“当场摸奖”和“房屋奖券”招徕顾客。
新新公司的五楼还曾设过广播电台,1927年3月18 日首次广播,每天播6小时,介绍公司的各种商品。戏剧节目主要是转播屋顶花园游艺场演出的京剧、广东戏、滑稽剧。常请上海闻人王晓籁、袁履登等致词。名角、名票也经常到此演出。电台在新都大厅内,围以玻璃,又称“玻璃电台”,后遭火灾,抗战胜利后重建,所以改叫“凯旋电台”。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那天,该电台首先播出解放军的《约法八章》和革命歌曲。
俗话说,最好的总在最后。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前身是老上海南京路上有名的大新公司,也即南京东路西藏路转角,是上海的黄金地段,俗称“上只角的上只角”。该建筑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大新公司1936年1月10日开业,比1917年开业的先施公司、1918年开业的永安公司晚了近20 年,比1926年开业的新新公司也晚了10年。但大新公司开业后即打破了原来三家百货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大新公司资本较为雄厚,原始资本为400万元港币。其创办人蔡昌与先施、永安、新新公司的资本家都是广东中山的同乡。蔡昌于1932年前来上海进行公司的筹建。他选中了位于新新公司西南的劳合路口(今南京路六合路口) 作为铺址。由于当时建筑技术大有发展,大新公司建成了一幢10层大厦,装有从铺面直达三楼的电扶梯,时为国内独有。商场的各层楼面都有可随时调节空气的冷暖气管。不仅在铺面、楼层上设商场,而且在地下室也辟有宽敞的商场。所有这些,在当时国内均属首创,故开业那天大大引起轰动。
“大新”取规模大、设备新之意。上海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中,另三家公司是外籍建筑师设计,唯有大新公司是国人基泰建筑事务所设计,是该公司的代表作之一。由馥记营造厂承建。当时中国工程界著名建筑设计师关颂声、朱彬、杨廷宝、杨宽麟参加了设计。大楼是座糅有中国建筑风格的近代形式的高层建筑。
大新公司很善经营,开业时虽然采用了发售兑货券、凭券入场的办法,公司内外仍是人头攒动,场面颇为壮观,连上海郊区四乡八镇的农民也赶来观光。至此,上海遂有“四大公司”之称。先前,三大公司在不断竞争中,形成了永安居首、先施其次、新新殿后的格局,而大新公司的出现,便打乱了原有的格局,形成对三大公司的挑战。
据说,这种挑战与电动扶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人们觉得新奇。于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另三家公司决定联合行动,趁大新公司立足未稳之际加以打击。
1937年11月,日军全面入侵,上海租界成为孤岛,市民纷纷携款避入租界,租界人口激增,各地游资也随之集中,这给南京路上各大百货公司带来了好运。大新公司营业额由1937年的3795万元(法币)上升到1941年的392597万元(法币),利润也由7.17万元跳到1150万元。即使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其获利之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使它还清了所欠的巨款,且很快赶上新新公司,超过先施公司,位于永安公司之后而名列“四大百货公司”第二。
上海解放后,大新公司被改为第一家大型国营百货商店。1949年10月20日,上海市日用品公司门市部成立,地址南京东路627号(七重天,永安新楼)。1950年,改称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第一商店。1953年9月28日,迁入已经歇业的大新公司大楼,名称也改为现今大家熟悉的第一百货商店。经历年调整装修,1995年营业面积7个层面217万平方米,经营品种超过5万种,顾客1亿人次以上。
1992年5月23日,市百一店改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1994年3月,获进出口权及外贸洽谈权,创汇连年增加。1994年设淮海路店,此后在沪太路、松江、曹家渡及江苏镇江、江阴等地开设分店联号。1995年,营业额30亿元,连续10年居全国百货店第一。而今的改造升级将是又一次发展契机。
后 记
对于曾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来讲,“四大公司”的“上乘服务”无疑是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其中又以“永安的服务”最被传为佳话。“永安”十分注重员工的服务理念,在服务态度上强调“笑脸迎客”、在待人接物上坚持“平等待人”,说来部分读者可能不信,现代服务行业中的那些“送货上门、代客叫车、信用卡支付、购物回馈券”等时髦物件,在当时以“永安”为代表的四大公司中基本已是“应有尽有”。正如曾经闪烁在永安大楼上的那句“霓虹标语”一样“ customers are always right”,顾客只要进入百货大楼其间就立马会感受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四大公司”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在员工福利上,仍拿“先施与永安”为例,为解决部分员工的住宿问题,先施和永安在愚园路上合资建造了亨昌里、永安独资在北四川路(现多伦路四川北路一带)建造起了永安里,这类企业福利即便放到现在也不会太多。另外,从1925年《申报》的一篇有关先施的记录来看,“四大公司”对于自己员工的学习提升和业余生活也应是十分关心的。原文“待遇工友极厚,设有夜校以教育工人之失学者,并在天通庵路置有广大之体育场、足球队、网球队、篮球队等、皆组织极完善,工友更自组织职员青年会,会内有俱乐部,游息均有定规,故工友均甚乐”。企业对于员工的关爱换来了员工在工作中的敬业,这样的企业不好也难。
另外,在“争取客源”上“四大公司”也是“动足脑筋的,就拿“大降价”来说,这种看似“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消耗战实则其背后也有鲜为人知的奥秘。前文中已经提及过“四大公司”主要还是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但平心而论处在“金字塔中高端的消费群体毕竟只是少数,难道在面对广大“中低消费团体”时,“四大公司”也就这么随意放弃了?精明的百货业大鳄们显然不会这样做的。这也就是“大降价的奧秘所在,通过此举除了可以将一些“过季商品”尽力售出外,还可以达到激发中低层客户的消费欲望,在培养出这部分人群的消费习惯后,公司的客户源也就自然而然的扩大了,不得不佩服“四大公司”的高管们在距今近百年前就有如此的战略眼光和缜密的发展规划。
1956年之后,随着“四大公司”最后的坚守者“永安”完成“公私合营”,“四大公司”在沪上的历史基本告一段落。在后来大多人的脑海中,他们更喜欢把“四大公司”的大楼称为上海时装公司、第十百货、上海第一食品商店,第一百货等名字。
“四大公司”虽已去,服务精神永传承,让我们向customers are always right”致敬 !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