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构建"医养一体化"为老服务模式
2018-7-27 13:00:07发布92次查看
家住天目西路街道的丁阿婆,这两年时常感到腰酸背痛,子女想带她去医院检查,但丁阿姨不愿意,“年级大了,就是这样的,贴几天伤筋膏药就好了。”前不久,在街坊邻居的一再催促下,丁阿姨参加了街道组织的骨质疏松的筛查评估项目,这才得知,自己骨质疏松已经较为严重。
今年以来,街道方面深入推进“大调研、大走访”工作,在走访社区中了解到,居民对提高医疗保障与养老服务呼声较高。由此,街道方面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引入“外力”,于4月正式启动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医’脉相承”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到理疗干预阶段,为辖区居民带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将三甲医院资源引入社区
天目西路街道60岁以上户籍老人共有11000余人,80岁以上占到17.55%。随着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医”脉相承项目由天目西路街道、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天目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上海乐慈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参与主办。面向辖区内65至80周岁的老年居民,提供筛查、统计、科普、理疗等服务,让他们掌握自己的骨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引入龙华医院的力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龙华医院平时我们也不会去,现在有医生到我们的社区,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可以错过。”丁阿婆高兴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龙华医院全程参与到该项目中:在组织筹备的第一阶段,2名龙华医院伤骨科骨质疏松专家负责项目专业培训、技术指导;在理疗干预阶段,专家负责提供健康讲座、短期的托养服务医学指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龙华医院专家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和培训,骨质疏松专业知识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从而使诊疗更加规范,居民也更加放心。
老人愿自费增加服务频次
前不久,家住普善居民区73岁的厉阿婆,经过相关检查,被确诊为腰椎压缩性骨折。这已是她今年发生的第二次骨折。她说,腰背疼痛是她的老毛病,前一次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被确诊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经治疗后,在家躺了一个多月,身体好转了。前两天感冒了,忍不住用力打了个喷嚏,竟然发生了第二次骨折。
“骨质疏松是一种高发的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居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介绍说,所谓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中矿物质含量减少、骨微细结构被破坏、骨骼的脆性增加,在无明显外力作用下也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
据了解,“医”脉相承项目第一阶段,已完成了200人的筛查及评估,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占比超过66%,其中骨关节炎患者有12人,骨质疏松患者有55人,骨量减少者有78人。接下来,根据筛查结果将为其中50人进行10次免费的理疗干预。
“老人及家属对项目非常欢迎,甚至有老人表示,希望自费进行理疗。”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尽可能为骨质疏松症患者送关爱。
提升为老服务“气”和“神”
针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方面的筛查评估虽然较为普遍,但天目西路街道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力量、乐慈志愿者团队及天目西长者综合照护家园的资源,为目标人群提供后续干预理疗以及短期托养服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在全区范围内还不多见。
据了解,街道未来还将开展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健康管理和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自觉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要将居民的痛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不仅要锻造为老设施的“筋”和“骨”,更要提升为老服务的“气”和“神”,通过更多像“医”脉相承这样的项目,将辖区内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效结合,努力实现“医养一体化”的为老服务模式,从而进一步丰富为老服务的内涵。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