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民宗委课题组赴浦东新区调研
2018-7-27 13:39:00发布88次查看
走进浦东大道2380号兰州拉面店,窗明几净,客流涌动。来自甘肃的少数民族同胞马明忠向政协委员们介绍他带头执行小餐饮备案制度及“两证”办理的情况。“感谢浦东为我们提供的政策培训,办证过程很顺利,现在经营状况良好,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马明忠由衷地说。
7月11日,市政协民宗委“来沪少数民族经商务工人员服务管理”课题组赴浦东新区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金杨街道统战之家和来沪少数民族拉面馆,座谈并听取浦东新区民族工作概况和来沪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
浦东新区现有常住少数民族人口9.4万人,其中外来人口6.15万人,55个少数民族成分齐全。随着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比例不断提高,浦东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重点也实现了向基层转移、向来沪少数民族服务管理转移,民族工作社会化的管理服务越来越深入人心。
“民族之家”真情实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
“生活在金杨,我感到很自豪,也很有归属感。”离开家乡十年,辗转多地发展的拉面店店主马明忠最后在金杨街道扎下了根。
“刚来上海,人生地不熟,拉面店的经营遇到不少困难,是街道的民族联一直热心给我调解、指导。”这些年来,马明忠说自己眼看着,为少数民族孩子的就学问题,民族联帮忙联系政府、跑学校想办法;为少数民族妇女的健康,民族联主动联系区妇联,经过积极争取,让她们有了参加免费体检的机会。如今,马明忠也成了金杨街道“民族之家”的志愿者,在各种社区活动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
近年来,浦东新区致力打造“嵌入”式社区环境,以社区为载体做实基层民族工作,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着力点放在社区,建立6支队伍(专职工作人员、清真监督员、联络员、矛盾调解、语言翻译、代表人士),推进“六个一”(一条热线、一个窗口、一本指南、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一个特色)基础建设,全区36个街镇创建市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参与率及成功率均达到100%。以社团为桥梁畅通诉求渠道,在全市率先实现36个街镇民族联分会全覆盖,让少数民族群众见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
“市民化”培训引导来沪人员适应城市生活
“创业是艰辛的,但在浦东是温暖的!”浦东新区政协委员、卡德尔大叔清真餐厅总经理李相旗的发言,引发了在座少数民族务工者的共鸣。
来沪近20年,从对事业发展的彷徨到今天的坚定与热爱,回族同胞李相旗说,这些都离不开花木街道的真心帮扶。他坦言,让自己受益最多的,是浦东新区民宗委和花木街道组织的来沪少数民族“市民化”培训,“这推动我们自己的综合素养与城市发展相适应,让来沪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社区”。
2016年,新区民宗委对辖区内清真饮食店进行摸底,全区来沪少数民族经营的拉面店500余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这些数据支撑促使新区开始了在全市首创、在全国也是率先进行的“市民化”培训探索实践。
打开《来沪少数民族市民培训》读本,其中的内容包含了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民族知识,国家法律法规和城市管理有关规定,社会服务管理和证照办理的有关规定。在具体的培训中,在区民族联中选拔有教学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10个少数民族志愿者作为主要宣讲人。
新区民宗委副主任钱月明介绍,来沪少数民族经营者听课认真,从无迟到早退,“他们认为讲课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不少人还主动邀请其他区的老乡和亲戚来旁听”。目前,已在花木街道、周浦镇和川沙新镇建立“少数民族培训基地”。
通过对来沪少数民族经营者的培训,提高了来沪少数民族经营者的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了他们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了解。同时,通过培训基地,也为相关街镇的民族工作干部进行民族政策方面的培训,提高了街镇统战干部在处置涉及来沪少数民族矛盾纠纷时的能力。
座谈时,调研组对“市民化”培训的有效探索表示赞赏,认为新区民宗委主动作为,出实策想实招,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民族工作新方法。调研组希望新区民宗委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民族政策的宣传阵地、法律法规的教育基地、文明经商的培训平台,为全市作出示范,提供有益经验。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