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长征镇梅四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显成效
2018-7-27 9:29:31发布112次查看
95斤、165斤、300斤……这是长征镇梅四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后三天的湿垃圾投放量,节节上升的数字让志愿者和保洁员很开心。不仅如此,前来“绿色小屋”兑换积分、体验资源回收利用、参观环保展示的居民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变化,让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已连续多个双休日都未休息的长征镇、居委会的干部们有了信心和干劲,也让大家认识到做好这项“最简单的困难事”考验在今后。
垃圾收集量攀升
梅四小区是一个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通过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面貌发生了不少变化。
2018年初,长征镇党委开展“大调研”,梅四小区居民议事会成员陈老伯向镇领导反映,“旧改”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很开心。希望今后能开展垃圾分类,让居住环境更优化、生活习惯更文明、环保意识再提高。
群众呼声就是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目标,而且随着大调研工作的深入展开,“垃圾分类”也愈加受到重视,被长征镇提上了工作日程。经研究,长征镇决定在梅四居民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一个多月时间里,居委会与镇绿化市容所多次召开“三位一体”联席会议落实有关事项;培训48名志愿者、分发宣传资料、推进硬件改造……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时,各项配套措施全部到位。
试点启动后,小区内设置了两个漂亮整洁、封闭式的垃圾箱房,干、湿垃圾有序区分,走过路过的人纷纷感到眼前一亮,原先心存疑虑的居民也竖起大拇指点赞。垃圾厢房一旁多了一台绿色账户智能兑换机,通过大屏宣传垃圾分类,居民每天通过垃圾分类储存积分,并定期用此设备兑换相应的奖品,共同践行绿色理念。
新亮相的“绿色小屋”更令居民惊艳,整个小屋结合环保主题,布置着用各类废弃物循环改造的板凳、置物架、绿色植物等,并设置垃圾分类宣传区,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和体验垃圾分类,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深入人心。
如今,长征镇梅四小区垃圾分类湿垃圾的投放量从第一天的44公斤,攀升到了300公斤。
受益者主动成为志愿者
“老爷叔、老阿姐,垃圾分类众人得益,大家自觉阿拉好过。”每到垃圾投放时间,居住11号底楼的沈阿姨就会走出家门主动协助志愿者、保洁员工作,她说,这幢楼的居民对“垃圾分类”前后的变化最有感受。
11号楼离垃圾房最近,以前虽然有保洁员清扫但因垃圾房昼夜敞开,地面常有垃圾散落,楼道里总有异味飘逸,到夏季更令人烦恼。垃圾分类后规定6:30-9:00和16:00-19:00投放,其余时间实行封闭管理,异味大大减少,大家对此赞不绝口。
居住在五楼的周老伯对小区改造后的优美环境很有触动,开展垃圾分类后,他主动签署承诺书、领取垃圾箱、积分卡和宣传资料。由于年纪大,周老伯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常常请教绿化市容所工作人员、居委干部解答,然后再向邻里详细介绍,他常说,“厨房间里多注意,日子过得更惬意。”
目前小区千余户居民,已签订650余张承诺书、分发600多个家庭分类垃圾桶和绿色账户磁卡;主动分类人群占比65%以上,还有居民陆续前往居委询问有关事项。
“三管齐下”推动工作走更远
“垃圾分类”启动不难,如何长久保持?这是长征镇、梅四小区和镇绿化市容所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让垃圾分类试点稳起步、走更远,长征镇党委决定以“三位一体”+志愿者+专业指导的方式三管齐下。
接受试点任务后,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周银娣明确表示,措施落到实处,不搞面子工程。在沟通协商中逐一解决保洁员调整、器材配置、知识培训和奖励措施等问题;物业公司根据湿垃圾收集量让保洁员获得一定奖励,让试点工作可持续开展有了制度保证。
居民区党总支带头到一线,实行垃圾投放定时定点,在垃圾投放时段确保有志愿者定点值守;与有关部门协调,让“绿色账户”人家早实惠、多得益。以党员、楼组长为骨干的“梅四志愿者”前期逐户告知有关事项、分发宣传资料,试点开始后,每个清晨、傍晚,志愿者们都选择在垃圾箱房值守,进一步巩固社区垃圾分类的投放成效。镇绿化市容所和居委干部每天数次在现场与居民“面对面”解疑答惑,解决垃圾箱房水、电配套等问题。
为了补足垃圾分类“后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在区绿化市容局支持下,长征镇已落实了分类收运责任、提升处理能力、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工作,后续试点所需的200个垃圾桶、绿色账户卡也已就绪。镇绿化市容所负责人表示,“目前,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明显增强,今后希望更多居民能从‘要我分’逐步形成‘我要分’的自觉行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