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传统食品业态衍生出了多种“新版本”,如共享餐厅、机器人咖啡店、无人便利店、快闪店等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面对创新,黄浦区市场监管局没有简单说不,而是通过开展大调研,在鼓励创新和严守安全底线中摸索出一条新路。
创新,带来这些问题
准入许可难以归类。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上述新模式无法按现有的企业注册项目归类。比如“共享餐厅”只提供就餐场所和取餐服务,不制作餐食(餐食由消费者通过网络订购获得)不能简单归类为食品经营项目予以许可。
专业许可缺乏依据。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前置条件是有符合条件的操作人员,而在机器人咖啡店、无人便利店,操作人员由机器臂替代。机器臂操作设定的工艺、流程,以及机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等资料数据的空白,导致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颁发缺乏依据。
监管手段有待提升。比如以租用临时性商铺或举办临时性活动为概念的快闪营销方式,一般经营时间在10天至1个月,若用常规方式监管,往往跟不上企业调整的速度,易造成监管盲点。
解决,实施分类监管
针对以上情况,黄浦区巿场监管局紧贴市场需求,优化准入服务,实施分类监管,助推企业创新。
对于“共享餐厅”,以事前充分调研沟通取代事后规范,在许可办理、场所条件、设备设施要求、订餐app等方面加强指导,上海首家“共享餐厅”已在日月光开业。
对于机器人咖啡店,在现行法规下大力支持企业经营工艺、操作的创新,给予准入核准,并后续重点检查设备设施的清洁消毒和维护保养情况,保障食品安全。k11购物艺术中心新开的机器人咖啡店受到了顾客的追捧。
对于非食品类快闪店,参考展销会监管方式,进行事后备案,并联合物业及时处理潜在的消费者投诉;对于涉及食品的快闪店,对活动事前备案,并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资质、食品清单、储存方式等逐一审查,加强监管和后续服务。
黄浦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违法、不扰民、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确保这些底线后,我们欢迎和鼓励各种形式的食品创新业态,同时审慎监管,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