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不得提前教英语?那我们每个月一万多元读双语幼儿园岂不是要关门了?”日前,教育部印发公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在上海家长圈中引发了热议。
上海将如何落实教育部的防幼儿园“小学化”的通知?从幼儿园到培训机构,上海将有怎样的举措跟进?记者日前就此采访市教委,并获得独家回应。
教育部要求:幼儿园纠正“小学化”倾向
《通知》中明确表示,近年来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强化知识技能训练
“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
这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为此,教育部要求幼儿园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
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
对于幼儿园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此外,针对幼儿园不能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脱离幼儿生活情景,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或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且小学要坚持零起点教学,违者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纳入规范办学诚信记录。
市教委对此表示,本市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一直保持高度警觉,本着“预防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积极倡导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的的价值理念,推动幼儿园实施科学合理的一日活动课程,落实幼儿园保教质量工作的评价。有调查显示,本市幼儿园课程质量意识明显增强,保教融合理念基本确立,园长教师能专注于保教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抵制学科化、小学化倾向的能力。
家长纠结:民办幼儿园还要不要上?
教育部的这则通知,在家长圈中引起热议,尤其不少考虑上民办园的家长,更陷入了纠结。
“现在公办幼儿园都不会教学科内容,但有些民办幼儿园还是会教点认字、英语、数学之类的,像我们班上读民办园的家长,有部分是因为人户分离只能读民办,但也有不少是为了多学点东西,不然谁高兴每个月花三五千甚至上万元去读民办幼儿园呢?”一位家长直言不讳。
记者这几天在几个家长群看到,不少在读双语幼儿园的家长也疑惑,这类幼儿园算不算“提前教授小学英语”,虽然未必开设专门的英语课,但外教平时讲授音乐、体育、做游戏等等交流都用英语,有家长疑惑,“如果这也算提前教的话,那是不是双语幼儿园都要关门了?”
还有一些家长表示,在幼儿园时期超前学习小学的学科化知识固然不妥,但现在整体学业竞争大,尤其对于要考民办小学的孩子来说,只要存在选拔,家长就会有提前学习的诉求,即便不在幼儿园学,也会去社会培训机构学。“倒还不如幼儿园把认字、计算这类内容给孩子适度启蒙一点,这样放学后、双休日可以带孩子出去玩,不用送到培训机构报班”,有家长表示。
园长淡定:不必过度解读
相比家长们的热议,不少园长则淡定很多。
浦东新区一所知名民办双语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一所尊重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幼儿园,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不会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式给孩子灌输学科知识。该园的学生幼升小考入名校的很多,外界许多家长以为老师提前教了大量学科知识,但事实上,“恰恰是我们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出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专注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思维力,让他们自主探索生活中的知识,培养好奇心,这样的综合素质是越来越多民办学校幼升小面试时最看重的。”
但这位园长也表示,“现在的孩子每天都会接受大量信息,很难简单界定某个知识点是不是‘小学学科知识’,比如大学里才学到的天体物理知识,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照样也可以让孩子有所感知,或者通过一些汉字的发展变化历史渊源,让孩子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所接触,这样的教学内容算不算超前学习?任何文件都不会反对带领孩子用好奇和探索看待周边的世界,所以家长也不必过度解读,陷入不必要的纠结。”
而闵行区一所民办幼儿园的年级组长则认为,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是违背幼儿身心成长规律的,民办幼儿园也不太可能用这种方式来教孩子学科知识。“比如我们幼儿园的孩子英语听说能力都很好,但这主要是靠外教每天浸润式带班、在生活、游戏中让孩子自然习得语言,没有死记硬背的内容,也不会刻意去教语法,所以有些中班孩子就可以很熟练地和老外口语交流,但在书写、拼读等小学学科要求上仍然是‘零起点’,这是很自然的,不是所有英语课程内容都是小学课程,要杜绝的是超前的知识点学习。”
学科内容不让教,上海幼升小到底看什么?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随着本市民办幼儿园规模的扩大,针对部分民办幼儿园出现的“小学化”倾向,去年,本市已细化“民办幼儿园年检标准”中课程方案与保教质量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以纠正“小学化”的教育行为,确保在园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本市的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不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类型的机构或某一特定类别的内容,而是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罔顾幼儿年龄特点与教养规律,采用“小学化”教育方式、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的现象,开展专项督查,进行全面整治。这是促进树立科学教养理念、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过程,也是提高机构管理者、保教人员对“小学化”教育行为的识别研判能力和科学保教能力的过程。对于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本市将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予以纠正;对幼儿园等机构在教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定点指导的方式予以应有的帮助。
学科内容不让教了,上海幼升小到底看什么?
记者了解到,2017年开始,市教委委托教育专业机构开展幼升小入学准备研究,提出主要从运动健康、语言发展、科学认知、自我和社会性、学习品质5个维度评价孩子小学入学准备情况,指导幼儿园和家长科学准备,引导民办小学设计体现多个考查点的面谈内容,落实素质教育导向。今年5月,本市民办小学面谈吸收这一研究成果,首次采用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框架来考察孩子。幼升小主要考察运动健康、语言发展等5个维度,而非学科知识技能。
而文件中所提的“零起点”,是上海2013年下半年以来坚持的改革举措。上海从小学起始阶段就坚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和评价,就是为了遏制抢跑抢学。因为从一年级开始就坚持“零起点等第制”,也会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产生引导。
相关全样本调研结果显示,“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在小学阶段得到普遍落实,学生学习状态有所改善。低年段学生的睡眠时间、学校适应、学习兴趣、学习轻松程度、上学愉悦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好转。相关调查显示,95%以上的家长表示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学习兴趣浓厚。
培训机构:已有500余所无资质的培训机构被查处关停
如果幼儿园不教了,家长把孩子送进机构,培训机构是不是要乐坏了呢?
教育部《通知》要求,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此表示,学前教育去小学化,这属于办学规范范畴,即便外部环境让家长有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的需求,但是,只要有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去小学化的规定,就必须严格执行规定,否则会催生教育乱象,甚至破坏教育生态。如果禁令只针对幼儿园,社会培训机构却不在规范之列,这会让治理变得很尴尬,幼儿园不能对幼儿进行任何小学化教育,可幼儿园之外,到处都是进行小学化教育的培训机构,这让幼儿园去小学化遭遇家长质疑,幼儿的学业负担没减轻,家长的经济开支反而加大。所以,把早教培训机构也纳入治理范畴,才能让治理真正严肃起来。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2017年3月开始,上海市教委、工商、民政、人社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督促指导各区进行规范整治。在规范整治中,上海把义务教育及幼小衔接阶段的培训机构作为重点,突出对此类机构培训的办学内容、师资状况等不规范办学行为的规范整治。
目前,全市已有500余所无资质的培训机构被查处关停;有数千所机构主动对标“一标准两办法”健全完善办学条件,并依法提出取得办学许可的申请;另有15项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化学科类竞赛项目停止举办。同时,有几十所具有合法办学资质的培训机构,主动调整办学内容,减轻儿童过重课外负担;并有家长传说中的“兰生小五”复旦求是进修学院等违规培训机构被依法查处曝光。
下一步,本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推进民办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工作,督促指导各培训机构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优化办学内容,紧密贴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促进各培训机构与培训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时间轴:本市部署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
据悉,本市将继续聚焦于学龄前儿童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幼儿园保教质量关键指标和监测手段的运用,建立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幼儿园管理者、保教人员的培训、指导与管理,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开展社会宣传,营造相信儿童、遵循规律、尊重科学的社会环境。
市教委透露,本市的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将根据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分为如下几个时间节点:
2018年8月底前,各区完成治理工作部署。治理范围包括各级公办民办幼儿园、招有3-6岁学龄前儿童的各类学校、培训对象含有学龄前儿童的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小学(起始年级)。
2018年9月,幼儿园等相关机构开展自查。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情况排摸与专项调研,并针对问题组织专题培训、开展定点指导。2019年1月底前各机构完成“边自查边整改”。
2019年4月底前,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联合对各区的整治情况开展专项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