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黄浦区委书记:切实增强"三种能力"

2018-7-23 16:34:30发布85次查看

最近,外滩“第二立面”这个概念很火。原来,黄浦区委书记、区长杲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最能代表黄浦与上海的外滩,将成为黄浦提高经济密度的重要承载地。过去多年,黄浦对外滩开发主要沿着黄浦江的一排老建筑——外滩第一立面,现在黄浦正在加快推进沿江老建筑背后二排、三排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功能置换,通过引进一批真正顶尖的、集聚辐射功能强的金融机构,专业服务类的高端企业,把外滩金融、高端服务业的厚度加厚。
  “黄浦作为党的诞生地所在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最能代表上海的形象和功能,最有条件、也最有责任在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上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日前,在黄浦区委全会上,杲云这样强调。黄浦上下将在形成先发优势、增强内生动力、补齐发展短板上有新突破。
  书记说
  加快外滩老大楼功能置换,做厚外滩金融与高端服务业厚度
  看清楚趋势、机遇在哪里,在形成先发优势上有新突破。金融业是黄浦区的核心产业。我们要加强前瞻研究和主动对接,提前布局,努力在制度、政策、机制上有突破创新,特别要充分用好外滩滨江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的牌子,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把更多的好项目、好企业吸引到黄浦,构建中外金融机构融合发展的新高地;同时积极发挥区域内集聚的高能级金融功能性平台、金融智库作用,营造有利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氛围和生态环境。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能否掌握和运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杀手锏”,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区域发展前景和后劲的关键。当前,一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但发展遇到注册监管难题,需要我们创新思路、破除盲区,提升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看清楚优势、特色在哪里,在增强内生动力上有新突破。黄浦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高度发达的高端服务业,理应擦亮“金字招牌”,拿出“看家法宝”,使得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比如,老大楼、老洋房资源是稀缺资源,外滩老大楼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如何利用好,发挥最大效益,对黄浦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通过市区联手、市场化运作,加快推进外滩老大楼保护开发和功能置换,引进一批真正顶尖的、集聚辐射功能强的金融机构、专业服务类的高端企业,把“外滩金融”“外滩高端服务业”的厚度加厚,进一步提升黄浦“经济密度”,同时围绕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充分用好外滩等处老大楼、苏州河沿线老仓库等资源,强化国际高端时尚新品发布功能。
  又如,黄浦老字号资源丰富,占据全市“半壁江山”,百年以上的老字号28个;可惜现在很多老字号的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下一步,我们要结合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挖掘品牌价值,推动老字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为区级财政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看清楚难点、瓶颈在哪里,在补齐发展短板上有新突破。黄浦“二元结构”明显,这决定了我们的发展必须负重前行。我们要主动作为,加大旧改推进力度,能快则快;要积极争取市相关部门支持,力争在“留改”技术标准、毛地处置、市区联手土地储备、资金筹措等方面实现突破。在深入推进旧改的同时,要持续推动区域转型升级,综合运用管理执法手段,坚决关闭取缔一批安全和环境问题突出、不符合城区功能定位的低端市场,通过“腾笼换鸟”为未来发展赢得空间。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北京东路转型升级,按照“科创+文创+金创”的定位,抓紧推进重点转型项目,力争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书记说
  每一项工作都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提升黄浦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一场系统战,也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关键要努力提升四个“度”:
  对标顶尖一流,提升卓越度。卓越是什么?是领先、是一流。追求卓越,意味着不能因循、不能保守、不能安于现状,在各方面都要努力争取达到顶尖水平。市委出台的关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黄浦的格局要大、视野要宽、起点要高,不要满足于本市、国内领先,每一项工作都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如,推动重点商圈调整升级,要瞄准看齐的目标,瞄准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第五大道、东京银座等世界顶尖商圈,寻找在一线品牌汇聚度、街区整体规划设计、地标性商业体建设、购物环境等各个环节上的差距,努力推动南京路、淮海路成为“最上海、最国际、最时尚”的商圈。一流和卓越与花钱不是一码事。一流和卓越不是说花钱越多越豪华越好,恰恰很多东西简洁的、耐久的才是最好的,因此要在品质、标准、管理上下功夫,要精打细算,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科学性。
  强化系统集成,提升显示度。我们现在一些工作中有不少做法和创新,单个来看都不错,但往往整体效果和预期有差距,关键原因是没有将亮点工作有效集成好,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如,围绕服务企业,很多部门都有亮点、花了不少精力;但有时总觉得差一口气,企业没感觉到最满意。因为很多涉企政策分散在不同部门,部门之间的分隔状态还是比较高,必须打破隔阂壁垒、高度融合联动,让企业和市民切实感受到高水平的服务。又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工作中还是存在“各自为政”现象,还缺少综合施策、形成“倍增效应”的案例。这些都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做好系统集成,把显示度真正提高。
  立足群众视角,提升便民度。在大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之所以没有及时妥善解决,往往不是对情况陌生,而是长期以来用管理者、用职能部门的视角看待问题,坐在办公室里对很多问题习以为常。我们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中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从群众、企业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政策、服务、措施,切实把工作做好。
  紧盯节点目标,提升加速度。对于许多工作,我们必须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千方百计抓好落实。比如,稳增长方面,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加大招商力度、强化安商留商工作。要多跑企业、做好服务,有的时候服务到位、及时,可能就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企业过了这个坎就能更好地发展。再比如,民生项目我们投入了很多财力物力,就是希望早投入、早建成,让群众早得益。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