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行的2018年第十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来自崇明区三星中学七年级的张莎健,从20余万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今年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上海地区初中组特等奖。这位少年身上特有的真性情被他“带”进了大赛中,深深打动了各位评委。(后附张莎健获奖作文)
真诚质朴打动评委
初见张莎健,他穿着一件黑色t恤,腼腆地抿嘴微笑,清秀、文气。
谈起这次获奖,张莎键觉得有些意外。“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有这么一个比赛,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赛。”张莎健以为自己最多冲刺到第三关拿个参与奖,毕竟参赛的都是来自全国的精英,没想到自己一路过关斩将,还一举拿下了初中组特等奖。
据张莎键讲述,决赛现场,他写了一篇回忆爷爷的童年往事《初夏的汗水》。他小时候和爷爷住在一起,爷爷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让他的童年充满欢乐。据此,他在比赛现场追忆了幼时爷爷给他买锄头的小事。
尽管张莎键觉得有些意外,但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这位少年的过人之处,显然,这次获奖绝非“运气”。《初夏的汗水》讲述了一个现在“05后”孩子很少经历的事情:和爷爷一起下地劳动。这件小事被他写得童真可爱、意趣盎然:当爷爷坐在一旁休息的时候,全身湿透了的我跑了过去,拿起被爷爷放在一旁的锄头,有模有样地学着爷爷锄地……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我和爷爷脸上流淌着豆般大的金黄的汗水,精疲力竭地回到了家,但是我的内心却十分高兴,想必爷爷也是这样的心情吧。
爷孙两人在乡村田野的快乐溢于言表,那是普通劳动者的幸福。
“这样的书写很‘另类’,题材新颖,充满真性情。”评委一致认为,在张莎健的笔下,劳动是快乐、动人的;童年最好的礼物是一把“锄头”,爷爷是平凡低调而又朴素伟大的。这样的独特叙事本不多见,出自一位“05后”少年的笔下着实不易。
一篇文章反复修改5次
张莎健得了奖,他周围的亲戚朋友也都问过“秘诀”。
“张莎健是很有韧劲的孩子。”在语文老师蒋莉眼里,张莎健不仅拥有较好的写作天赋,还非常勤奋。蒋莉坦言,张莎健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是年级有名的“学霸”,同时也是位“写作高手”,能够独具匠心写好每篇作文。篇篇佳作,构思新颖,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自命题作文,张莎健的写作内容大多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字里行间情真意切,质朴而又真诚。
更值得称道的是,张莎健有一种“付之行动,样样落实”的学习精神。他的习作不一定是写得最多的,但是每写一篇都要求自己打造成精品,不怕麻烦,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张莎健的习作里有一篇名叫《幸福时刻》,这本是一篇考场作文,一些学生可能考过也就抛到了脑后,但是张莎健却没有。回到家后,他仔细地审题、推敲,又交了一篇文章给老师,就是这篇文章,张莎健修改了5次。
第一、二遍蒋莉向他讲了如何抓主题,怎样选素材;第三遍讲文章的整体结构,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第四遍讲句子的修改,叙述的合理性;第五遍讲细微字、词的修改。
说到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能给其他同学的建议,张莎健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要多背多研究佳作,最好还是自己精心琢磨出来的文章,这样到了考场上,才能灵活运用,水到渠成。”
他还说:“千万不能只是为了考试得高分才盯着作文,那就太委屈写作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表达自己才要写东西的。”
坚定而浪漫,文学的美,都在此刻这少年的眼眸中。
平时特别自律
文学对张莎健的性格和品质也有很大影响。他表示,每天完成功课后,最大的乐趣就是睡前能够看自己喜爱的书。
“我最喜欢看的是武侠小说。”张莎键告诉记者,不管是同学间推荐的还是自己在网上翻阅的,他都能读得津津有味,“网络文学的世界变幻无穷而又波澜壮阔,我觉得很引人入胜。”张莎健阅读面很宽,他说读书是学习的过程,不分高低好坏。对于经典名著,他也在阅读,例如《鲁滨逊漂流记》等,他表示以后会更侧重于阅读中外经典文学。
熟悉张莎健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埋在书堆的“书呆子”,他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懂得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合理利用和安排时间,科技研究、朗诵、演讲……一样都不落下,还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佳绩。
“张莎键爱往办公室里跑,与我们探讨各类问题。他还特别机灵,课堂提问时,总能替老师提前‘揭晓答案’。”蒋莉露出了既“无奈”又赞许的笑容。
不过,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张莎健却很谦虚,甚至有点害羞。
张莎健的母亲坦言,他们夫妻俩读书不多,干活也忙,平常对儿子读书学习指导几乎没有。但他却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自律,作业在学校里就完成大半,每天晚上9点多准时休息。
暑假原本是一个可以放松一些的假期,但张莎健给自己找了很多事做,“每天6点多起床背背英语单词和古诗文,清晨记忆力好,效果佳。”他笑着说。
初夏的汗水
张莎健
当初夏来临的时候,小小的知了就用它那轻快而舒畅的调子将这个捷报告诉了我们。我们知道了春天已经过去,迎来的是崭新的夏天。我们也知道万物有始有终,所以不能将内心对春天消逝的惋惜来替代对初夏到来的高兴。
我走在田埂上,勤劳的人们正在稻田里插秧,他们不顾烈日炎炎的天气,迎着似乎能灼伤人皮肤的微风,辛勤地劳作着。我由衷地赞叹着农民伯伯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走着走着,竟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个小茅屋前,绿油油的杂草紧紧地围绕着它,墙壁上的油漆已经变得斑驳不堪,屋顶上的瓦块褪去了颜色,只留下了让人感伤的淡红色。
我走上前去,推开杂乱的野草,打开这扇被虫害侵蚀得狼藉不堪的木门。屋内一片破败的景色,满是灰尘。这里可是我们家以前的工具屋,农作用具都放在这儿。迎面一阵风,将地上的尘土卷起,活像一个土灰色的漩涡,我呛了几口,连忙捂住口鼻,跑向一旁。等风停了的时候,我的脸已憋得通红,我松开手,贪婪地呼吸着空气。突然,一把断成两截的锄头映入我的眼帘,我紧紧地盯着它,童年时的回忆像开闸了的水一样奔涌而出。
记得在我六岁那年,刚入初夏,太阳却活像一个大锅炉一样,很是反常。但我这个调皮鬼却闲不住,每当大黑狗打盹时我会拔去它的一撮毛,惹得它追我老远,最后还是躲起来了,才没被发现;有时我会趴在地里哼着小曲抓几只蛐蛐,听它们一起演奏的“交响乐”,很是动听。当然,其中最有趣的事,莫过于跟着爷爷去田里干活。
爷爷要去田里时,我便跟在他后头,他在前面一边走一边讲着他小时候的乐事,特别有趣,我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到了田里,爷爷脱下外套,拿起大锄头,有条不紊地锄着地。我便来到一旁的小池塘,卷起裤腿,捉着里面的小鱼,玩得不亦乐乎。当爷爷坐在一旁休息的时候,全身湿透了的我跑了过去,拿起被爷爷放在一旁的锄头,有模有样地学着爷爷锄地。可由于我个头太小,挥不了几下就累了。于是爷爷便把锄头上的“头”交给我,我拿着锄头的“头”蹲在那儿认认真真地锄着地,其实哪里是锄,只不过是拿着锄头的“头”乱勾一阵罢了。当天幕上的最后一丝霞光也消失了后,爷爷背着浑身是汗的我回家。由于太累了,刚洗好澡我便睡觉了,不一会儿便酣然入梦了。
第二天早晨,我掀开被子,起床跑向厨房喝水,却在客厅发现爷爷拿着包,像要出门。我满怀不解地问:“爷爷,您要干什么去呀?”
爷爷先是一惊,转回头看见了我,慈祥地说:“我要去镇上买一个锄头的‘头’。”
“为什么呀?旧的那个也没坏呀。”我又问。
“我看你昨天玩得那么高兴,想做一个给你玩。”爷爷道。
听罢,我兴奋地一蹦三尺高,将爷爷拉起来,对他说:“爷爷,您快去快回。”爷爷看我心急火燎的样子,微微一笑,抚抚我的脑袋,站起身,向集市走去。
我搬出一个小板凳,静静地坐在门口,睁大着眼睛,目光紧紧地盯着路上来往的人,期盼着爷爷早点回来。
我像木头一样,一动也不动,终于看见了风尘仆仆赶回的爷爷。我咧开了嘴,跑上去迎接爷爷。爷爷将手中锄头的“头”交给我,拉着我的手,领我到了工具屋。只见他将一根与我身高相近的竹子拿起,用手将桌上的杂物推开,把它放上去,用刨子削得光滑平整。爷爷嘴一吹,将竹屑吹得“漫天飞舞”,他又将我手中锄头的“头”拿起,放在手中,把竹棍插入,他眉头一紧,洞有点儿大。只见爷爷随手抄起一块布巾将竹棍头包紧,再一次插入。不大不小,正正好好,这把为我度身定做的锄头完工了。
我欣喜地拿着它,像耍猴似的转了几圈,兴奋地跑来跑去。什么词语也无法形容我那时的心情。接下去的一天,我和爷爷一前一后,各拿着锄头,去田里干活,我抬头挺胸,神采飞扬地学着一旁爷爷的动作,一起锄地。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我和爷爷脸上流淌着豆般大的金黄的汗水,精疲力竭地回到了家,但是我的内心却十分高兴,想必爷爷也是这样的心情吧。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依旧记得那把锄头以及那一天流下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