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小生活在徐汇的人来说,有些没有ps过的老照片,真真正正才是回忆杀,让人感慨万千。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这些老照片,重回当年,看看有没有你们的回忆在里面……
中国的工人新村诞生于1949年以后。解放后建设初期的上海,在郊区新建了一些工业区。工人新村往往选址于靠近工厂的地方,甚至当时一些新工厂的规划已经把工人新村考虑进去了。田林地区工人新村雏形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之后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田林地区被列为上海市新辟的12个居民住宅小区之一,其后不断扩大。图为田林新村旧影。
田林新村旧影
田林地区的发展最初从田林路周边展开,其最早的一家百货店是在桂林路田林路口的东南角。1987年9月20日的文汇报报道:“田林新村27家商店同时开张……淮海中路和徐家汇一大批名店、大店、特色店如中央洗染店、勤丰土特产商店、红玫瑰美发厅、新标准钟表眼镜店、现代家用电器商店纷纷在新村开设分店分号和门市部……”。图为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田林百货商店。
1995年10月,田林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揭牌。背景中的徐汇影剧院是田林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设施之一。
“侨汇房”这个名词在现在看来多少有些奇怪,可在当时是十分时髦的。上海解放后,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全市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调拨和无偿分配的用房体制,房地产业退出商品流通领域。1958年华侨公寓在余庆路建成,徐汇区侨汇房经营首开先河。1963年,由国家投资在中山南二路850弄建成华侨新村,侨汇商品房经营初具规模。1980年起,随着改革开放,侨民和港澳同胞定居或投资经营增多,侨汇商品房需求激增。而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政策的出台,“侨汇房”“商品房”这些名词开始频繁见诸报端。田林新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图为1989年3月,《文汇报》数日在显著位置刊出田林新苑的发售广告。
建设中的田林新苑航拍
长桥地区自行车比赛
长桥综合贸易市场
长桥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做衣裳
流行汽水
1954年,中比镭锭治疗院更名为肿瘤医院,属上海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图为1950年代肿瘤医院大门。
1963年肿瘤医院门诊部
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于宛平南路725号落成开诊。图为龙华医院奠基。
龙华医院大门。
1964年,位于东安路451号的零陵中学建成。图为零陵中学老校门。
1953年,国立上海医学院改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图为50年代上医大门。
198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图为上海医科大学大门。
1958年,上海普慈疗养院正式迁入枫林,与上海第一、第二医学院精神科合并,成立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在宛平南路建成总院。图为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开幕典礼。
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开幕纪念。
1983年,东安公园对外开放。图为当时东安公园。
1985年,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改名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图为当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大门。
33年前,长桥街道内较大的企业单位集中在龙吴路两侧。图为上海合成洗涤剂厂。
上海耐火材料厂
上海人造板厂
正在修建的上中路隧道
当年华山路从徐家汇到虹桥路(现在的广元西路)一百多米长,但二边的店面,一家接一家,一家挨一家,尽管只是二层楼有的还是平房,但商铺林立,人头攒动,非常热闹。满载着许多老上海人的儿时记忆。在街面的背后还有多条老弄堂,如同仁街、树德坊(2210号)、亲仁里(2122号)等。图为徐家汇华山路头。
华山路头就是徐镇路口(习称老街)老街二边很热闹。在今徐镇路口至70弄约百米长的街面上,廊柱骑楼两层建筑中,集米行、肉庄、铁铺、染坊、茶楼、酒肆等各色店号近30家,60年代初还有一家棺材铺。60年代后,以小吃店为多,大饼油条粢饭糕、馄饨饺子豆腐浆、汤圆年糕鸡血汤、单打双打粉丝汤等等,有名的要算同兴菜馆。那时不管多晚家里来客人就到老街来买吃的。图为当年的华山路。
生活中需要的一切几乎都能在这条街上解决。回想起华山路上的店面包涵以下这些:华山群英照相馆;徐汇粮站酱油店;得天酒楼清真馆;瓜品水果乔家栅;绒线服装皮鞋店;药店眼镜玻璃店;日常用品调剂店;大饼油条小吃店;家具银行稻香村;五金百货小家电;无线电铺叫红声;文化用品油漆店;汏浴厕所理发店;配锁修伞换锅底;洗衣熨烫缝纫店;这些店,涵盖了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店面有大有小,小的一间门面,大的有六、七开间门面,“得天酒楼”有六开间门面还有楼上,“现代音响电器商店”有七开间门面。图为华山路虹桥路口。
88年后的徐家汇,有了第一座天桥。横跨衡山路和整个肇嘉浜路,从衡山食品商店一直到徐汇剧场。
1992年徐家汇开始改造,此天桥拆除。
20世纪40年代的徐汇滨江旧貌,龙华寺和龙华机场清晰可见。
龙华机场拥有百年历史曾一度是东亚最大民航机场。图为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龙华机场。
龙华寺
龙华庙会旧景
1988年虹梅地区拍摄的煤气罐。
1994年在虹梅地区拍摄的市政建设。
1996年,在邹家宅地区举办婚礼。
来源:徐汇各街道、《徐家汇追忆(怀旧篇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