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新华街道聚焦治理难点 让老洋房焕发新生机
2018-7-20 9:58:03发布97次查看
新华社区是上海市洋房别墅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老洋房中有4处(41栋)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2栋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137栋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主要集中在新华路、泰安路、番禺路、兴国路、华山路沿线,成片分布,形成了多个洋房别墅群。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老洋房存在着物业管理缺失、生活设施等公共配套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近期,随着新华街道大调研工作的深入,老洋房治理这一难题被摆上了台面。
据了解,老洋房小区的物业目前只是托底管理,除了房屋的基本保修外,保洁、保绿和保安基本不能到位,人员进出随意、小区内居民停车和外来车辆的无序停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街道在调研中还发现,老洋房生活设施等公共配套严重不足,厨卫合用现象较为普遍,除少数洋房一房一户外,大部分为五户以上共同使用,最多的一幢洋房有20余户,早上高峰期排队使用卫生间的现象成为常态;水表合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生活设施等公共配套不足而引发的邻里矛盾时有发生。
不仅如此,在居住空间和生活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居民利用过道、花园等公共空间搭建违法建筑解决厨房间、卫生间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的顶层住户为了增加使用面积,还私建阁楼影响了房屋的结构和承重。老洋房大多已有八九十年的房龄,再加上超负荷使用,房屋破损严重,而且房屋大修不及时,同时大修时只考虑墙面、路面等外部设施,对房屋内部楼梯、墙面、卫生间、公共走道、厨房间等基本不涉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对这些情况,新华街道聚焦治理难点,在老洋房小区治理中反复思考,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街道创新运作机制,用微项目撬动社区微治理,坚持将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提高自治工作的精准度贯穿始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口,以“微项目·微治理”为载体的项目化运作方式推进居民区治理体系分类指导的方法,以小区类型(售后公房类小区、普通商品房类小区、涉外商品房类小区、老洋房类小区)为“经度”,以服务内容(公共治理类、公益服务类、互娱互益类)为“纬度”,采取自下而上的征集机制,将项目的设计权交给居民,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突出不同类型小区的分类指导,进一步激发基层民主自治的活力。如新华居民区通过“葫芦娃绿色天使”项目,解决了老洋房小区外国弄堂绿化带垃圾乱堆顽症,改善了小区环境;泰安居民区通过“卫乐平安坊”项目,缓解了老洋房小区卫乐园乱停车、停车难等问题。
针对老洋房物业管理缺位、居民居住条件较差、邻里之间因蜗居易引发矛盾的实际情况,街道各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主动跨前,首先引导居民打破“等、靠、要”的思想,成立自治小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整合社区资源,拾遗补缺地逐步改善小区环境,补齐小区在硬件维护、安全保卫、环境卫生方面的短板,形成了以居民区党总支为领导核心,以居委会为主导,党员、志愿者骨干、群众自治组织、驻区单位多方参与的自治共治管理模式。如陈家巷居民区,早期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引导小区居民成立自治小组,进行自治管理,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小区治理难题。居民区党总支整合兴国路372弄驻区单位资源,鼓励他们共同参与社区管理。波顿公司出资对小区路面进行重新铺设,同时承担夜间巡逻的职责,另外两家单位也纷纷组建了白领志愿者队伍,承担白天的巡逻任务,并定期对小区环境进行整治。正是因为有了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守望相助和同舟共济,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小区的道路平了、环境清了、路灯亮了、车辆停放有序了。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