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交中实验"女生队"一举夺冠
2018-7-20 9:49:15发布98次查看
刘艺(左)、周嘉薇(中)以及她们的指导老师盛继嵘(右),正在讨论参赛机器人小车的机械臂。 吴燕 摄
上海高中生、机器人大赛、冠军队,假设给你这样几个关键词,你的眼前是不是会浮现一群戴着眼镜的理工男生?
近日,在2018年“未来杯”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机器人大赛决赛的获奖名单上,记者发现了两名女生的名字:刘艺和周嘉薇。她们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浦东实验高中(下文简称“交中实验”),这对清秀的“姐妹花”组成的“天一队”,一举夺得机器人大赛“wer能力挑战赛”全市唯一一个冠军。
从机器人“菜鸟”到冠军
日前,在交中实验的一间工程创新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刘艺、周嘉薇,以及她们的指导老师盛继嵘。两名女生正在备战明天即将在贵阳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2018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提起自己在“未来杯”的夺冠经历,她们显得十分低调,甚至有些羞涩。
“进高中前,我们对于机器人项目是陌生的。”两名女生告诉记者,在进入交中实验之前,她们都是机器人方面的“菜鸟”。高一时,两人加盟了学校的om头脑奥林匹克和di头脑创新思维竞赛队,当时主要承担表演的角色。正是在那段时间,她们对于机器人项目有了初步的印象。比赛结束后,两人又加入了学校的“wer能力风暴机器人”学生社团。之后,在盛老师的指导下,从模型搭建、学习编程到精准调试、任务训练,她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默契配合获得最高分
盛老师介绍,此次比赛的主题是“信息时代”,在一个长宽各约两米、上下两层的场地内共设置了16个场地任务,包括“发射卫星”“铺设光缆”“清理病毒”“回收电子垃圾”“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等,每个项目的难度系数和得分都有所差异,要求每支队伍的两名选手在3分钟内让机器人完成尽可能多、难度尽可能高的任务,最终通过总分决出冠军。
由于这16个任务在赛场上的摆设位置是随机的,因此要拿高分,非常考验队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协作配合能力。决赛时,两名女生先权衡了任务的位置、难度和分值,商量后进行取舍,之后刘艺负责切换和调试程序,周嘉薇负责拆装不同任务所需的机械臂,最后配合完成了10个常规任务,并顺利完成了一个分值达100分的临时附加任务,最终以1180的高分摘得冠军。
意外和失败司空见惯
赛场上,意外说来就来,常常令人始料未及。两名女生告诉记者,每支队伍在赛前有两个小时的调试和准备时间。就在调试进入尾声、比赛即将开始时,她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机器人小车开始“闹情绪”,“它总是一个劲儿地往相反方向跑,我们被吓出了一身冷汗。”紧张之余,两名女生很快冷静了下来,以最快的速度仔细查找原因,发现是车上的一个万向轮掉了,“我们及时处理后它恢复正常了,才松了口气。”她们说。
赛场上的小意外和小失败,相对于赛前训练而言只是“冰山一角”。“wer能力挑战赛”的所有任务都需要编程让机器人去完成,要求机器人的行走和动作精准到位,稍有偏差就会导致任务失败。因而,每一个任务都需要进行反复的实验—调试—再实验—再调试,失败的次数无以计数。盛老师曾制作过一段特别的视频:集中了机器人社团学生平时训练时的各种意外和失败,全校师生观看后,深切体会到了成功并非轻而易举。
校科技教育硕果累累
两名女生的夺冠并非依靠运气,既是她们自身努力的成果,也是学校科技教育综合实力的体现。在今年的“wer能力挑战赛”上,同校的“天远队”和“天行队”获得了二等奖。
校科技总辅导员费尔新老师介绍,学校是浦东新区特色高中建设实验学校,主打科技特色。该校每年都要举办“科技节”,近年来,为了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科技节”变身为“科技运动会”,其中既有“球运水”这样的集体项目,也有其他的小团队项目和个人科技项目,全校七成学生参与其中。此外,该校还开设了不少科技类的学生社团,包括“创新思维di社”“头脑奥林匹克om社”“wer能力风暴机器人社”等,并自主开发了《网络信息的加密与解密》《植物克隆技术》《数学实验研究》《智能机器人》等科技特色拓展课程。
据悉,“天一队”和“天远队”分别在今年上半年举办的上海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上海市中小学机器人竞赛上获得冠军,并由此获得代表上海前往贵阳、无锡参加相关赛事全国总决赛的资格。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