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杨浦专业力量破难点 老小区焕发新活力

2018-7-19 9:31:12发布84次查看

眉州路950-956号中王小区,一条衰败的进出通道将有机会变身为一个集通行、绿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乐园。将实体围墙改造成铁栏杆,沿围墙设置廊道,增设凉棚种植葡萄、黄瓜等爬藤类蔬果及观赏性植物,增加公共座椅和健身器材……
  杭州路沿线,原本拥堵不堪的路面也可能变成一条功能设施齐全的美丽街区。开设“单行线”,增加步行空间;结合白领需求,增设茶吧、咖啡厅等场所;将空置仓库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外地来沪人员……这些设计,均出自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团队之手。
  借助区域内同济大学及众多设计单位集聚的优势,将专业设计力量引入老旧小区及街区的改造和更新,已成为杨浦的一股风潮。去年以来,大桥街道积极展开“美丽家园”、“美丽街区”等一批建设项目,通过排摸调查,选定一部分老旧小区及部分街区,联合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实行调研及规划方案的设计,为社区、街区的发展注入活力。来自同济大学的陈泳教授及其团队便是其中的一股中坚力量。
  为老旧小区建一条美丽通道
  眉州路950-956号中王小区建于1982年,是原国营三十一棉纺织厂(后为上海纺织局所兼并)的职工住房,属售后房小区,空间紧凑,仅有4幢5层住宅楼,共82户居民,建筑面积3286平方米,小区老旧,没有物业和门卫。进出小区只有一条长约80米,宽约5米的通道,通道内绿化缺失,也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和设施,外来车辆常年停放在通道内,导致消防通道被占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去年底,大桥街道启动“美丽家园”建设项目,通过排摸调查,将中王小区列入改造计划,来自同济大学的“社区规划师”陈泳教授及其团队承担了此次项目改造方案的设计工作。
  “单调的水泥地面和脏乱的墙面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初到中王小区,陈泳对其破旧景象感到惊讶,小区只在主通道内种了四棵水杉树,绿化缺失;小区居民多为老年人,但因住区内缺乏户外活动设施,没有休闲座椅和健身器材,老年人较少在住区内活动;住区内机动车停车占用了内部消防应急通道,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原有的非机动车棚面积不足,造成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问题;此外,住区内还存在多处违章搭建棚屋,既影响公共户外环境,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我们计划以通道为主进行设计,重新改造小区西侧的实体围墙。”通过多次深入调研,陈泳团队花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最终定下设计方案,近期即将启动项目建设。将通道围墙做成铁栏杆,增强小区内外的视线联系,延展视觉空间,增加通透感;沿围墙设置廊道,增强空间的气候适应性;在小区入口加设宣传栏,加入小区情况介绍等内容;保留住区内的四棵水杉树,并增加绿化空间,在通道上方增设3个凉棚,种植葡萄、黄瓜与丝瓜等爬藤类蔬果,以及一些观赏性植物;根据老年居民较多的特点,增加公共座椅和健身器材,并铺设一条健身步道;拆除违章建筑,在小区北侧空地集中设置机动车停车区域。同时在通道北侧增设车辆进出口,并增加门卫室,通道南侧改为人行出入口,将步行、车行路线分开。此外,考虑历史文脉要素,加入棉纺厂元素,在南大门设计增加棉纺织图案,唤醒历史记忆,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他们是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中王居委会主任张志萍对小区的改造方案颇为满意。原本她觉得小区太小、太破旧,已经没有办法可以改造,但陈泳团队在调研中从小区现状出发,深入社区详细了解居民的需求,设计方案紧贴小区实际,体现出专业实力,也具备可操作性。
  在设计方案中,中王小区还有一个特别的新名字——“情忆棉绵”,既加入了历史元素,又充满诗意。“小区改造的梦想就要实现了,我们很有幸福感,现在特别期待看到改造后小区的新面貌。”居民赵所英说。
  充分利用街区的失落空间
  2000年以前,杭州路沿街分布着小区、学校、商店、办公楼等,自红房子医院(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加入以后,每天来医院看病的人流很大,经常造成交通拥堵,一时间很难解决。为了推进杭州路沿线的“美丽街区”建设,陈泳及其教学搭档陈强老师将任务布置给了即将毕业学生,将其作为学生们本科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
  针对杭州路沿街的交通拥堵问题,学生们进行了街区全时段的交通调研,发现在不同时段与路段,路面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拥堵情况不同。于是提出开设“单行线”,增加步行空间等想法。同时,学生们还通过对街区内居民、白领、医护人员、住院人员、居委会干部、小商小贩等不同群体的角色扮演,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群体的诉求,更好地从整体上解决问题。
  “一个街区的发展,如同生物一样存在新陈代谢的过程,我们发现,一些街区空间出现了衰败,并未被充分利用。”在陈泳眼里,“美丽街区”建设的落点可能很小,但需要先把脉,进行整体考虑,找到失落的那部分空间,做一些针灸式的微更新规划。
  杨树浦港滨水沿岸沈阳路一段,空间封闭,人流量不大。如何提高空间利用率?学生们是这样设计的:在滨水沿岸的北段,结合周边办公楼白领的需求,增设一些茶吧、咖啡馆等场所,同时与滨水水岸结合,打开滨水区原本封闭的绿化区,挖掘空间资源,达到景观与休闲活动的融合。在滨水沿岸南段,利用堤岸下方做成停车空间,实现空间资源的共享。
  至于杭州路上的几个老仓库,考虑到周边外来人员等居住群体,计划做成社区服务中心,开设棋牌室、公共厨房,增加冰箱、灶台与洗衣机等设施。此外,为外地来沪人员子女设置教学培训空间,并招募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相应服务。
  而坐落于杭州路菜场后方的机电厂,空置的二、三、四层都属于未被利用的失落空间。学生们计划将其建成一个社区综合体,增设办公、展览、健身、阅读等场所,并通过二层通道进入,达到合理配置空间的目的。
  “想要利用好空间,都需要进行细致的现场调研。”陈泳在教学上致力于让学生深入基地调研,自己发现问题,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13名学生花了16周时间,从街区的整体需求出发,寻找未被充分利用的失落空间,并进行针灸式的微更新设计,激活社区废弃空间,使街区得到整体发展。
  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
  “美丽家园是专业的事,陈教授及其团队用专业眼光为我们提出专业的建议。”谈起陈泳团队,大桥街道房屋管理办事处主任沈涤非很是感慨。每次项目会审、每周四的项目例会,无论多忙陈泳都会亲自来参加方案讨论,大到理念的讨论,小到绿化是否用箱型,垃圾箱房门的方向等等,事无巨细。
  “按照‘美丽家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街道计划在未来3年内(2018-2020年)完成8+2个小区的改造工作,其中8个小区由街道主导,另外2个小区由房管局主导。”大桥街道管理办主任宫爱如介绍,今年是第一年,街道将首先针对急需改善、居民配合度高,且改变程度比较大的小区展开,最典型的就是老旧小区,改造以后的前后变化也比较大。
  “如果没有社区规划师,很多小区、街区改造完成以后可能还是一样,体现不出不同的特点。” 宫爱如告诉记者,陈泳团队和街道紧密结合,在大桥街道的社区规划工作上,是最早介入、介入人数最多、介入面最全的团队。同时,他们很亲民,调研时和居民的接触很多,坚持问需于民。设计的方案具有人居结合的特点,同时他们也会吸收外行提出的合理建议,是很接地气的团队。另据介绍,中王小区的“美丽家园”建设项目,陈泳团队从去年11月底开始启动调研工作。而对于同济大学学生们对杭州路“美丽街区”的设计方案,也将有机会在后续的项目建设中成为现实。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