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临港供排水发展有限公司技师张继军,从市总工会领导手里接过了“临港工匠”的荣誉奖杯。当天,临港管委会、南汇新城镇举行表彰会,十名在临港工作的一线职工获“临港工匠”称号,另有十人入围。
“过硬”“专注”“平凡”等字眼成了“临港工匠”的关键词。“我们所评选的工匠,不唯学历凭能力。”临港管委会副主任、南汇新城镇党委书记吴晓华说,“此次评选,目的是厚植‘工匠精神’,激发广大职工热爱本职工作、砥砺奋进,为临港建设‘两区两城’树立一线工人的表率。”
“两区两城”即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开放创新试验区、智能制造城和滨海未来城,这是临港在新时期的发展定位。吴晓华说,我们需要更多“工匠”,扎根临港,勇于奉献。
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目前,临港地区实体企业约有450家,包括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在职员工约3.8万人。此次“临港工匠”评选,通过层层筛选,并经评审、投票、公示产生。评选于去年3月启动,开展了“座谈”“征文”“主题演讲”“摄影比赛”等系列预热活动。“我们评选的范围以企业一线职工为主,不唯学历和职称,但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南汇新城镇工会副主席郭根明介绍,评选旨在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风尚,引导职工树立技术工人也是宝贵人才的理念,从而推动知识型、技能型职工队伍的建设。
皮肤晒得黝黑,身着蓝色工装,戴着安全帽,是大多数“临港工匠”的素描。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的范红健说:“从事数控机床工作29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果要把工作做到极致,容不得半点浮躁,每一项技能都要靠磨砺和积累,别想着一蹴而就。”
范红健从小喜欢摆弄小零件,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上海市首席技师”,最关键的便是具有“工匠精神”。目前,由他牵头创立的“范红健技师创新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授予“上海市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称号。
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船舶起重工刘建勋,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同样具备勤奋好学、攻坚克难的品质。工作24年来,他练就了单人高效穿插钢丝绳的绝技,可单独镶穿直径30毫米的钢丝绳琵琶头。他自主研发的内场行车专用吊梁等工作法,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表彰会上,临港地区劳动和技能竞赛也正式启动。接下来,临港地区各居村工会、国企、镇属单位、非公企业等,将组织职工参与厨艺、焊接、数控机床装配、电焊、精准计量等技能比拼,发现先进、培养典型,选拔更多技能带头人。同时,临港将加快建立职工电控技能实训基地, 与上海电机学院合作建立竞赛平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以及资质晋升培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