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从星星之火到创新燎原

2018-7-18 18:14:47发布94次查看
  300多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400多名院士专家,撬动研发经费投入超过51亿元,80%建站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两位数增长……自2009年启动以来,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在众多的产学研合作模型中,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科技工作者与企业间灵活自主的合作方式优势,以及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注重内生动力的顶层设计优势,成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会聚高端人才,打通产学研难关
上海海隆集团是敢于“吃”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螃蟹”的第一家民营企业。2009年建站当年,海隆集团就砸下了400多万元的专项研发经费,因为入驻海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著名石油管材专家李鹤林。
在此后的1年多时间里,李鹤林院士10多次往返于西安与上海之间,亲自指导海隆的新产品研发,其中的耐低温钻杆就是一个成功典范。当时俄罗斯等国筹划开采北极地区的油藏,从特种合金冶炼到管坯轧制,再到性能试验、工艺制定,李鹤林院士仅仅为这个项目就6次来到海隆实验室,并帮助联系特种合金的冶炼。最终,耐低温材料与耐低温钻杆项目取得了成功,申报国家专利2件。首批产品第一年销往俄罗斯,就创汇236万美元。
在院士专家工作站里,既有海隆集团这样在1位院士主导下迅速见成效的,也有以此为平台广泛吸纳专家从而厚积薄发的。在成立于2015年的上海和黄药业院士专家工作站里,以上海市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陈凯先领衔的院士专家团队,每年都会参加专题会议,确定与企业的下一步合作意向。短短3年,企业依托工作站一共开展了16个合作项目,其中3项新药开发均被列入国家科技部2018年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而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院士专家们助推胆宁片“走向世界”。当时,工作站成了专家组团队,并分工明确:王峥涛教授团队和张卫东教授团队负责讲清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提高质量标准,郭巧生教授团队负责药材基地的开发,季光教授团队负责临床再评论,陈凯先院士团队指导国际注册。最终,胆宁片获得加拿大卫生部天然药品和非处方药局的上市许可证,成为第一个“功能主治”被欧美国家政府认可的复方中药。
在上海31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里,如海隆、和黄这样的成功典型不胜枚举。统计显示,目前进站工作的院士专家1417名,包括179名院士和1238名专家;工作站产学研合作项目累计撬动研发经费投入超过51亿元;组织研发、技术交流及培训8.2万余人次;与院士专家团队签订合作项目1331余项;帮助企业开发关键技术2679余项,申请专利58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21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高端人才聚集之地,也打通了产学研的合作难关。
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溢出覆盖效应
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近两年发展迅猛,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呈现出井喷之势。然而,一个有趣又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上海市科协在推动院士专家站工作中,除了为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牵线搭桥之外,并没有给企业一分钱的资金支持。
没有“真金白银”为何依然让企业“趋之若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高端人才的渴望、对技术创新的渴望是实实在在,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内生动力;而市科协要做的就是做好顶层设计,摸清企业的真实需求,然后从庞大的人才资源库中找到合适的院士专家。企业的动力如同悬崖边的滚石,只需要市科协轻轻撬动,双方合作就会变得势不可挡。
为激发院士工作站内生动力,市科协不仅将市级层面的相关部门拉进来,更在各区科协建立了对口的工作承接机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如今,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各区政府主动对接,科技社团积极参与,区科协组织实施,企业、院士专家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另一方面,针对院士专家服务与企业创新需求“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市科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基础性设施建设,依托组织网络、学会专家资源和建站企业,建设形成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基本信息库》《院士专家资源库》《企业技术难题需求库》《专家科技成果库》等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与科技工作者充分对接打下了基础。
除了直接建立在企业里,院士专家工作站还扎根于科技园区、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里,实现院士专家资源的溢出与覆盖,从而服务区域内或行业内的企业。除此之外,上海市科协瞄准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契机大胆创新,在临港成立国内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工作站建设之路。
临港是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 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则将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资源与之相对接,以打造上海院士专家及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创中心建设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就在几天前,临港举行了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日”活动,8家市级学会的20余位智能制造领域专家与12家企业开展精准对接。未来,这将成为常态。(作者:耿挺)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