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邢蓓琳)石门二路街道是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仅1.09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内,就拥有14处优秀历史建筑和22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点。
面对如此丰厚的家底,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街道在通过多种保护方式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也发现历史保护建筑动态情况跟踪还存在着较大提升空间,仅仅依靠社区基层干部承担巡查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吸纳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可以完善整个区域的巡查体系。为此,街道进一步创新探索老建筑保护新模式,引入社会组织对街道辖区内36处建筑每周定期进行“体检”,助力老建筑的“延年益寿”。
今年3月,第三方社会组织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正式启动了石二街道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宣传与巡查保护项目相关工作。每周四,汉未央的工作人员都会身穿红色马甲准时“扫楼”,对整个街道的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拍照记录,而且创新模式——预估老建筑潜在风险。
负责康定东路沿线、大田路沿线及南京西路沿线巡查的小顾对这一片区内的历史建筑非常熟悉,能够迅速发现一些在常人看来难以察觉或不以为意的变化。
今年5月,在巡查修德新村时,小顾恰好听到某栋住宅楼传出冲击钻作业的声响,楼内堆着黄沙水泥。抬头一看,二楼一户人家的窗户从钢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和周边建筑风貌格格不入。这一扇小窗的变化,立刻引起他的警觉:修德新村始建于1910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按照相关规定,外立面、门窗、建筑结构不得随意更改。他赶紧拍照取证,并向街道汇报,街道高度重视,立即采取保护措施。短短一周,整改措施就落实完毕,避免了更多人为损毁的发生。
除了每周一次的巡查,汉未央还创新性地对36处建筑进行“风险认定”。在巡查日记簿上,有多处建筑被标注了不同颜色,颜色越深表示风险越高。今年上半年,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点就被涂上了深色,原来周边普通建筑当时正在拆迁。考虑到这处建筑可能会被“误伤”,“汉未央”给出了高风险评估,向街道做了专题汇报。不久之后,故居四周竖起了一圈保护性围墙,还挂上醒目标牌。
“巡查历史建筑的目的是预见、预判、预防,拆房子普遍速度很快,稍不留意就会对建筑造成永久的不可逆损伤。”汉未央负责人姚渊表示,工作人员在巡查中特别注重其周边环境、产权归属、建筑强度等要素,为每处历史建筑作出损毁风险评估与预测,建立风险指数。对不同的风险等级投入对应的保护力度,高危风险要向街道预警,提前介入,做到治于未病、防于未然。目前已经对片区内36处历史建筑开展拉网式巡查,做详尽的图文记录。同时,在收集36处历史保护建筑的历史沿革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让每一处建筑都有一份档案。
“有的居民觉得拆房子、装修没什么,能够动迁更好,其实他不知道动了门窗结构,就是对优秀历史建筑造成了破坏。”姚渊带领团队开展老建筑巡查时常会遇到居民上前询问老房子是否会拆迁,他们住在年代久远、设施陈旧的老房子里,因生活不便渴望拆迁。他也曾经困惑从事传统汉文化传承复兴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能够承担历史建筑保护的担子吗?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姚渊发现,社会组织参与老建筑的保护,最重要的是如何挖掘老建筑的故事,用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唤起更多居民主动保护老建筑的意识。
认识到这一点后,汉未央工作人员在巡查过程中会主动向居民介绍老建筑,并通过制作微信专题、宣传展板等方式,传播老建筑的历史和价值。与此同时,针对居住环境的老小区修缮正在推进。辖区内归仁里、泰来里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外立面、屋顶焕然一新,“共享厕所”试点正在策划协商当中。双管齐下之下,不少老住户开始慢慢接受保护老建筑的观念。街道社区发展办公室负责人也表示,引入社会力量,不仅仅是为了完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巡查制度,更重要的是借力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宣传和监督功能,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唤醒公众意识,形成建筑保护的长效常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