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区域的发展速度,与地区干部的工作能力、精神面貌息息相关。如何破除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困局,如何解决干部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等问题,又如何保护担当者、支持干事者、宽容失误者、问责不为者、惩戒违纪者……这些是城区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最近,普陀区制定《进一步激励干部在普陀“两区”建设中积极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同时配套出台“实绩档案”“增强八个本领”“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等4个专项文件,通过一套制度“组合拳”,推动全区干部主动跨前、担当作为。
“实绩档案”更全面考核干部
普陀区建立干部“实绩档案”,把实绩考核、绩效考核、年度考核等情况纳入干部综合信息系统作为酝酿干部提拔、岗位调整、评优选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今年开始
区委组织部通过“评、晒、析、用”四步法
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干部考评体系
↓↓↓
为了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办法,普陀区严格执行《关于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进行岗位调整的实施办法(试行)》,严肃查处通报“为官不为”典型人和事,视具体情形及严重程度,该免职的免职、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政治生态。这份《实施办法》还明确规定了政治上不自觉不坚定,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能力素质不高,作风上不踏实不清廉、自律要求不严等三个方面的16种降职“红线”。
普陀区还形成了“履职预警”闭环。开展全区各处级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状况动态排摸,经常性了解和分析研判干部履职情况,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紧盯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突出问题,强化对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现象的监督,加大查处力度。
“咬耳朵”“扯袖子“管出好干部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组织部门不光是选干部的部门,同时也是‘咬耳朵’‘扯袖子’的部门。”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说,普陀区坚持把管政治、管思想、管作风、管纪律统一起来,通过思想上常关心、工作上常敲钟、生活上常提醒,使干部自觉养成从严管理自身的良好习惯。
首先跟踪“思想动态”
结合大调研和干部任后回访,以集中访谈与日常联系相结合的方式,面对面听取干部对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以及对班子和其他干部的评价意见和实际需求,及时掌握班子的整体精神面貌、工作状态。一些街道党工委书记说,现在现在有什么新想法新点子,都会直接去找领导讲,有时候索性就通过微信汇报,感觉很畅通、无障碍。今年一季度来,普陀区委组织部已累计访谈委办局、街道镇班子成员及基层干部363人次。
还要抓住“关键少数”
普陀区建立区《新任党政领导干部(人员)主体责任告知承诺制度》,加强事前预防。对日常干部管理中发现存在的工作落实不力、学习要求不严等问题,及时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工作,“咬耳朵”“扯袖子”。修订完善《普陀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的区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轮审制度。
为了填补“空白地带”,普陀区将干部考察延伸到八小时外,向居民区党组织征求拟提拔干部的社区表现情况,重点了解干部是否存在违法建筑、违规装修、家庭暴力、不良嗜好等情况。对来信来访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