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细化管理常态优良的"美丽静安"
2018-7-18 11:15:36发布90次查看
据静安区消息,“绿化景观比以前漂亮了许多”“店招店牌经过整改基本都统一了”“人行道上暴露垃圾更少了”“非机动车乱停放情况大为改观”……在不少市民眼里,静安的市容环境面貌始终都在提升,而近一年来,这样的感受尤为明显。
记者从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了解到,2017年5月以来,静安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探索建立道路“一路一长,包段到人、责任到人、事项到底”的路长制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以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城区管理责任体系,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区建设品质,让市民在更高层次上享受工作、生活环境。
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路长制”工作明确:静安区四套班子25名局级干部分别负责25条市(静安段)主要交通干道、景观道路,担任一级路长,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巡检,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全区14个街镇162名处级干部分别担任二级路长,实现全区246条道路全覆盖,每周开展不少于1次巡查,及时发现解决,牵头组织专项和综合整治,促进长效管理工作落实。
记者了解到,“路长制”工作实施一年多来,无论是在运行体系、工作制度还是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解决了一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原先,场中路沿线有不少店铺商家使用的是金属卷帘门,通过“路长制”工作的开展,对店铺商家的门面进行“美容”,统一将卷帘门换成了玻璃门,大大提升了沿线景观品位。“金属卷帘门存在门窗框材料、色彩、造型凌乱,封闭不通透、夜晚景观性差等问题,甚至有的门上布满了涂鸦和小广告。”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级路长在巡查中发现该问题,依托区和街镇两级网格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区精细化管理责任体系,部门与部门、部门与街镇、街镇与街镇之间分别建立了问题快速反应和协同处置机制,一批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路长制”工作的开展达到了标本兼治,管理成果长效化的目标。在开展道路现状梳理,摸清底数查找薄弱环节,做好事件、部件问题处置的基础上,从道路现状和管理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全区道路的“一路一策”方案,明确“动态性问题治标、集聚性问题治本、街面整体形象提升”等工作措施,建立每条道路重点问题“负面清单”,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整改节点,实行定期“消号”机制,促进城区面貌的整体提升。
此外,为强化城区精细化管理工作力度,提升重点区域环境品质,今年以来,静安启动南京西路沿线精细化管理工作,委托市大数据交易中心全面实施南京西路综合管理建设,对照人、交通、管理部件和城区环境四个方面,通过感应器安装、视频系统接入、城区管理作业数据等措施融合,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全面推行城区精细化管理。
着眼长远提升品质
“美丽街区”建设着眼补城区管理短板、解民生保障难题,注重解决贴近居民生活的“急、难、愁”问题,居民切身感受到身边的市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居住、工作环境的质量提高了,逐步认同、配合和参与进“美丽街区”建设。
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路长制”的推行,更是推进城区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是“美丽家园”“美丽街区”建设的坚强助力,更是攻克顽症、解决市容环境老大难问题的助推剂。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落实精细管理要求,塑造融合统一的城市形象。
首当其冲的是市容环境面貌的融合统一。对全区公共空间标识、店招店牌、立面装饰等的形象标志按照高品位高品质理念,对接国际一流标准实施更新,实现全区形象的统一。结合店招店牌设置导则和管理手册,充分考虑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商业业态定位,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特色,推进店招店铺和立面的统一。鼓励店面在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前提下,自我创新、自我设计,将文化艺术理念融入店招店牌和立面设计中。开展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结合“一轴三带”发展战略,根据各功能片区不同定位,明确各区域建筑、立面、重要设施等的色彩特征布局,统一优化,提升城区直观印象。
同时,还有建设标准的融合统一,对全区现有的环卫保洁、绿化建设、景观道路等标准进行梳理,加快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管理模式的融合统一,进一步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的常态长效管理模式。
据悉,静安下阶段将继续推进“美丽街区”建设和管理,着力城市更新,提升城区环境与风貌品质,打造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最精致、城区环境更美丽、公共服务品质最高端的地区,为每一位在静安区内工作、居住、消费的人提供高品质的都市生活。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