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这里是xx弄,请问你找谁?”
“好的,稍等,我这就去叫……”
“8号张家姆妈,那倪子长途电话来了,奥扫来听。”
“好额,我马上来了,谢谢哦!”
“15号两楼王家伯伯,有电话!”
“哦!来咯!”
…………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对白
曾经如此熟悉
这是一代上海人的记忆
它叫做:传呼电话
很多人特地跑去现场打一打电话
重新回味一下公用电话的感觉
仿佛一下子回到了80年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手机的普及
已经成为了“稀罕物”
不要说传呼电话了
就连单位里的电话、家里的座机
都已经很少响起
近日上海电信表示,
两年内将拆除沪上所有传呼电话
也就是说,到2020年
传呼电话将彻底在上海消失!
其实,公用电话是一个大的概念,
有一部分公用电话,如设在一些店铺柜台上的
可以付费拨打,但不做传呼
而在过去街头弄堂口随处可见的传呼电话
是公用电话的一部分
只不过它既可以付费拨打
也有传呼阿姨/老伯来叫
1960年代,
上海全市的公用电话达到了3293部,
遍布于上海城区的每一个角落。
大多设在弄堂口的过街楼下,
站在窗外很容易就能拿到放在搁板上的电话。
一般的配置是“打”和“接”对半开。
你再急也不能拿接听的电话打出去,
因为很多人都守在这些电话旁等着回电。
而当时的电话机,如今只能在古玩市场找到。
上面写有被传呼人的姓名地址和来电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传呼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请传呼人转达某件事情,不须回电;
一种是告诉回电号码,请转告对方回电。
传呼人每天接听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方言的电话,
还要把事情听明白,传达清楚,也不容易。
一般就是住在附近的老阿姨或者老爷叔,
他们对这一块居民情况非常熟悉
而且为人和蔼、善于和人打交道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
但是非常“拎得清”,又会“看山水”,
听到的隐私不会传东传西
当时电话打一次3分钟4分钱,传呼一趟3分钱
传呼费可以分一半给传呼员,一半归公用电话站
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做生意的多起来了,
到外地出差办事的多起来了,
出国留洋的也多起来了,
信息的交流,不再是依赖单位传达,
传呼电话亭便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在传呼电话的“全盛时期”,
传呼电话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
12个小时几乎是没有停的
一天传呼100多个电话不稀奇
传呼员甚至忙得一日三餐
都只能在电话间解决
不过当时高达4500元的初装费还是很辣手的
谁也没想到
短短二三十年
不仅电话越来越少用
就连手机上的通话功能使用也越来越少
浦东大道一小区门口的传呼电话
刚被网友传到网上,立即成为网红
位于浦东大道2511弄弄堂口
最初建于1995年
而与之相伴的吕树生
今年已经87岁
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忙活到晚上7点
到了中午回家吃饭,家人就来“替班”
吕树生就是一名“临时”传呼员
“最高峰那几年,
一个月一部电话的账单是300元。
四部电话总账单就要超过千元。”
传呼员的收入则按“传呼”次数来计算,
传呼一次3毛钱,基本每人每月收入能达到300元。
吕树生接了班,继续看护传呼电话亭。
如今,电话亭的生意非常冷清,
电话机已从最初的4台减少到了1台,
一个月的电话账单不足50元。
居委会曾建议吕树生结束电话亭的运营,
但他不愿看着电话亭就此退出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
于是一个人坚持运营到今天。
计划2年内将关停上海市所有
有人值守的传呼电话亭
再看一眼曾经的上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