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小社区大智慧 科技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2018-7-17 11:30:54发布109次查看
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利用大数据信息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病”。在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到底如何才能建设一个独具特色的智慧城区呢?在这座超大城市中,一场由大数据和精细化管理发起的政府管理和民生“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智慧安防”提升社区公共安全水平
在徐汇区田林十二村,由一整套科技设备和智能系统带来的改变正影响着在此生活的居民。田林十二村有41栋建筑,85个楼道,居住着近5000户居民,多年以前,由于小区管理混乱,安防设施不齐全,群租现象严重导致盗窃案时有发生,小区更是在派出所“榜上有名”。2016年,田林十二村借着“小区综合治理”的契机迎来了改变,田林街道考虑到田林十二村安防问题突出,决定把田林十二村的物防技防作为同步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作为上海“智慧公安”建设试点小区之一,2017年,田林十二村通过智能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搭建起一套智能化小区防范和服务系统,小区发案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图片说明:设置在小区大门口的人脸识别摄像头
而面对庞大的群租数量,田林十二村则灵活运用公安部门的大数据平台,田林街道社区平安办通过对小区门禁铁门进行升级,全部装上平安一卡通智能电子门禁系统,门禁卡采用实名制登记办理,业主办长期卡,租户办短期卡,既实现了小区实有人口的准确管理,又杜绝群租乱象。在门洞处,田林十二村一方面依托公安部的大数据信息系统,加入了人脸识别功能,通过门禁卡的配合实现双重保险。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平台对门禁卡进出数据异常的提示,加强对群租情况的及时发现和处置,使得群租乱象被彻底“扼杀”。系统建成至今,田林十二村不仅实现“零发案”,电动车管理、孤老照料、乱贴“小广告”等一系列小区难题都出现了良好的变化。
图片说明:居委工作人员演示门栋人脸识别开门
通过大数据+人脸识别,使得可疑人员无所遁形,在宝山区张庙镇,这样一套系统时刻保障着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张庙街道紧邻中心城区,辖区老旧小区多、临时租住人员多,社区治安防控工作风险多、压力大。2016年起,街道在小区智能化门禁式管理系统全覆盖的基础上,同步推进综治工作信息中心平台建设与小区各项综治技防设施建设,把居民区的综治工作纳入街道综治平台一体化管理。位于张庙镇通河一村的综治工作平台上,布满一整面墙的显示屏上,密密麻麻布满了166个监控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这些摄像头,分布于小区的每个大小门、主干道及每排房屋的进出口,还对小区9幢大楼的侧面加装了仰视监面,实现了小区视频监控全覆盖。
图片说明:小区里166个监控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
2018年3月7日,宝山区综治信息中心监测到疑似脱离控制和失去治疗的吸毒人员赵某、葛某分别出现在顾村镇大唐花园小区口、张庙街道呼玛四村小区门口,处于小区门口的人脸识别高清摄像头监控范围。经“慧眼系统”人像识别系统比对,确认是他们。经社区民警、街镇综治干部、禁毒社工做工作后,两位吸毒人员都签订了社区戒毒协议。
图片说明:张庙街道被授予“国际安全社区”称号
放眼整个宝山区,从2017年起,宝山就已经利用视觉感知系统的联网应用,采用“人脸识别慧眼系统(图像智能分析)”,解决重点人员管控难的问题。全区已有12个街镇(园区)、752个住宅小区、2612路智能高清人脸识别系统接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骨干网”。而依靠这套智能系统,去年一年,全区报警类110案件接警数同比下降30.2%。今年1—2月,接警数又同比下降26.9,偷盗类接警数下降42%,市民安全感、满意度明显上升。
“社区大脑”用智能管理解治理难题
窨井盖缺失容易危及路人安全,是城市运行中的一项重要隐患。随着各种城市管网的铺设,窨井的数量极为庞大,在临汾路街道,窨井的数量就有9850个。依靠普通的视频监控无法做到全时段全覆盖,往往是出了事故后,问题才被发现和处理。而在静安区,“社区大脑”的运用让问题窨井盖主动报告,作为“上海大数据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试验区”,上海静安区取得了重要的试验成果。在完成了新型城域物联网的全覆盖后,设在临汾路街道的“社区大脑”一期于3月份正式上线。在其联合指挥中心的显示屏上,电梯安全、老人生命体征、河道水质等各类数据在实时更新,遍布在社区里的300多个传感器源源不断地向“大脑”提交着各种待处理信息。
图片说明:安装了智能感知设备的窨井
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翻开窨井盖,一个宛如“天线宝宝”的黑色装置被安装在井道侧壁。由于井盖发生异常,“触角”瞬时不再承受压力,“天线宝宝”的感应和信号传输部件便马上联手合作,主动向后台“报失”。短短几秒钟,“社区大脑”指挥中心就可以准确定位到问题窨井,继而协调安排后续的紧急处置工作。除了井盖缺失,当出现溢水,或发生毒害气体超标的情况,问题窨井也会主动“报告”,类似红外感应探头这样的智能感知部件已经安装了323个。它们有的被安装在公共部位,如在消防通道地面安装磁感应器,可以随时掌握该处停车或堆物情况并及时报警;有的被安装在辖区内的各个单位中,如结合“明厨亮灶”,在全街道的餐饮店铺安装智能设备,随时监控温度和湿度;还有的则被安装在居民家中,如为老人安装的照护“五件套”中,智能床脚垫就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睡觉时的心率。
截至2018年3月底,临汾路街道已在小区消防水泵水压感知、重点场所烟感、电梯运行状态、食品质量快检、用电电弧过载预警、独居老人居家照护等27个领域近百个场景部署21000个感知部件。会说话的窨井如同排布在城区“肢体”中的“神经末梢”,当各种感应设备互相联通,采集到的数据流动和汇聚起来,就表现为一个以“感知”信息为主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它与传统的视频监控网络等互为补充,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图片说明:临汾路街道的社区大脑
同样在静安区,通过运用大数据对居民区水箱水质的分析,相关部门就可以对房龄30年以上建筑物的水箱进行水质监测、实时采集水浊度,水箱清洗的决策可以实现完全的动态化,充分保障居民生活品质。而这只是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工程项目“大数据与城市精细化管理(静安)”众多功能的冰山一角,通过布点数十万套感知设备,建设“城市智慧大脑”,静安区将构建一个覆盖全区的物联网络,以“大数据驱动”,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以“网格化”带来社区精细管理
在上海的西南端,金山区山阳镇金湾居民区金域蔚蓝居民小区数十户居民尝到了“小区网络微信群”的甜头。正是群里有居民反映了电动车停车难的“堵点”,群里的居民想方设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见缝插针提出建简易车棚的设想,得到居委会的支持和配合。网格员邱富英主动上门做好居民的工作,在党员带领下,简易停车棚很快建成,解决了小区电瓶车乱停的顽症。
图片说明:设在居民家中的山阳镇金湾社会治理第四网格点
小区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成了居民关心的热点,这得益于金山区山阳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多方资源,对区域内的城乡社区管理采取网格单元管理,做到了定格、定人、定责、定序,使党建工作触角延伸到农户家庭、小区住宅,使社区治理工作重心下移,服务靠前,构建了“组织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管理网格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据山阳镇党委书记孙引良介绍,从2017年10月起,金山区山阳镇全面启动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单元管理工作,积极探索社会治理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镇33个村居结合实际,按照“属地、整体、适度”原则,共设置网格单元200个,配备网格长174名,网格指导员130人,网格员1280人。他们来自基层,服务在群众中,形成了一张有效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精细服务群众的工作网络。
秦望村是金山区张堰镇西北的一个行政村,相传其得名与百米开外秦始皇登临望海的秦山有关。村域面积5.18平方公里的秦望村毗邻镇区和张堰工业区,加之不少村民因动拆迁居住到别处,因此27个村民小组、1138户中,有将近40%的农户将房屋用于出租。实际居住人口的复杂对村域管理带来挑战,2016年年底接连发生10起入室盗窃案的严峻现实更令村民倍感不安。秦望村两委班子坐不住了,在征得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正式将“雪亮工程进宅基”纳入村2017年实事项目。
图片说明:秦望村网格化工作站
“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让老百姓住得安心一点。越早启动‘雪亮工程’,治安防控的压力就越小。”秦望村村委会主任俞秀红介绍,经过入户走访、实地勘察、制定方案等前期准备,去年5月,在镇派出所安装的16个模拟探头基础上,村内所有道路、宅基头进出口全新安装了212个高清探头,实现了治安防控无死角、全覆盖。为了最大限度发挥高清探头的作用,秦望村将视频监控室建在网格化工作站内,并将所有监控视频连接至镇网格化中心,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值班,发现苗头问题或线索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处置。在网格中心,6个显示屏组成的电视墙上,村域主要道路、宅基实时画面高清显示,人员、车辆出入一目了然。轻点鼠标,212个监控探头拍摄的图像可任意切换、缩放,大事小情尽在掌握。
一座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回归于人的,往往对生活在辖区的居民而言,智慧城市的价值往往在于时间的节省以及生活效率的提高等等。当然,智慧城市还将改善交通拥堵、消防延时、教育不足、查违等社会问题,比如能够实时监控、移动监控、预警、救援的智慧消防系统,这将大大减少火灾带给人们的伤害和损失,铸就一座“幸福城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