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义务宣讲党课十余年 丁昆源:遗憾时间过得太快
2018-7-16 8:11:29发布92次查看
图片说明:丁昆源在家为宣讲做准备
东方网记者奚亮7月16日报道:在青浦区夏阳街道,有这么一个退休老党员丁昆源,自2005年至今,他发挥余热义务宣讲党课,课程从“先进性教育”一直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84岁高龄的他,十余年来撰写讲稿75篇,授课600余次,听众4万多人次,课时近1200小时。
拳拳初心始于重庆
无论在公共汽车、超市或是大街上,丁昆源常常会遇到上前搭讪的人,“老丁伯伯,侬好呀!”而他们多是陌生面孔,一阵攀谈后,丁昆源才得知是听过自己讲课的“学生”。这样的趣事不仅仅令这位耄耋老人倍感欣慰,更坚定了他一直坚持宣传党、跟党走的决心。
丁昆源出生于上海的一户中产家庭,1938年时值抗战时期,年仅4岁的他随家人一路颠沛流离,最终在重庆市长期生活。1949年11月30日,重庆市解放后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其就读的重庆市广益中学冉冉升起。而其班主任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项阳信同志,在班主任的影响下,丁昆源逐渐接触了党的理论和思想,牢固树立了对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党的事业的拳拳初心。
在校期间,丁昆源积极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了解放后第一届广益中学学生自治会文化宣传部部长,从事群众宣传动员工作,这或许就是他投身于宣传教育的起点。
1950年,年仅16岁的丁昆源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军入伍,开始了长达30年的军旅生涯。刚入伍的他因学历较高被安排到十八军教导团,作为后援部队跟随陆军进入原西藏地区,该教导团主要负责做好后方群众、藏民的宣传发动和稳定民心,并让当地老百姓真正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好、人民解放军好、社会主义好。
退休后仍想有份“长期工”
1994年退休后,闲不住的丁昆源一时适应不来,四处找“活”干,积极参加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但他还是有“怨言”,他说:“社区活动多是多,但是都是‘临时工’,最好能有份稳定的‘长期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位老党员、老军人如愿以偿了。2005年,全国上下掀起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夏阳街道组织筹备形势教育宣讲团,桂花园社区党支部推荐丁昆源为宣讲团成员,听到这消息可把他乐坏了,他说:“我做了大半辈子的宣传工作,本以为退休后要没事干了,没想到还能发挥余热,真是大喜事,大喜事啊!”
图片说明:丁昆源在社区为群众讲党史
自2005年起,他先后加入夏阳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讲师团、青浦区形势教育宣讲团,向社区居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社区青少年忆传统、讲世情。他所主讲的报告,覆盖了夏阳街道居委、村委、两新组织、盈浦街道侨联、香花桥街道侨联等40多个单位。
与一般的老人相比,丁昆源不打麻将、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更是从来不睡午觉,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看材料。或许是因为军人出身,直到现在,他仍保持着部队的“原始生态”方式,早起早睡,被子都是叠得方方正正的。
有人对丁昆源说,“活得潇洒点”“生活太单调”“没劲头”,但丁昆源总觉得很充实,他说:“基层党员、村委、居委对于时政的关注度很高,他们又有高涨的政治热情,这让我感动,让我有动能,不间断地做一些社区宣讲。”
两眼一撑忙到熄灯
因为军人出身,丁昆源至今都保持着良好的习惯,那就是“两眼一撑忙到熄灯”,但如今,他忙的多是“备课”。不会百度、不会微信,丁昆源的所有资料都来源于每天的9份报纸,剪报成了丁昆源的日常工作。
“八九点钟入睡,凌晨两点会醒,醒了就会在床上思考、想课程。迷迷糊糊,5点多再起来,写下来……”丁昆源打趣地说:“对于写作的人来说,凌晨这个时候头脑是比较清醒的,我讲课的材料方向一定要对,内容更不能出错,而基本论点要严格按照党的论点、习主席的原话引述。”
图片说明:丁昆源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在社区宣讲
丁昆源手中拿着一份清单告诉记者,这是上半年的宣讲内容,主要是“点赞两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烈士”系列以及关于中美贸易争端、朝鲜核问题的时事政治话题。下半年,丁昆源也已“运筹帷幄”,“进口博览会”宣讲、解读以及“改革开放40周年”将是重点。
在丁昆源的家中,放的最多的就是一摞摞的报纸与一叠叠手写的讲稿。看似杂乱的案头其实有着特别的归置方式,属于朝核问题的放在一起,属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用夹子夹在一起,要是习主席的最新的讲话或是资料,那就需要留档保存了。
群众点赞却自认“草根”
“别看丁伯伯年纪大,讲课的思路、分寸的把握确实非常清晰得当。”夏阳街道社区党校的王坚告诉记者,“他讲课基本不看稿,他记忆力格外好,知识储备也很丰富”。
而在桂花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学军眼中,丁昆源最吸引他的就是“讲课的艺术”。吴学军说:“丁伯伯讲课都是娓娓道来、慷慨激昂的,讲课的时长更是拿捏得异常精准,从来都不会‘硬刹车’。”
图片说明:开讲前社区百姓络绎不绝
究其缘由,丁昆源总结为四个字——有的放矢,他表示,因为讲课对象的不同,无论是表达方式或是准备的材料都有所差别,甚至是讲课的时间。
丁昆源告诉记者,他的课时多严格控制在1小时,但针对机关和干部就不同了,一般为1个半小时。他笑着说:“社区党员、楼组长、群众要回家做饭,超过这个时间他们会‘不安’。”
专业的知识储备加上充分的准备,丁昆源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丁伯伯什么时候再来?”“丁伯伯再多讲一会儿吧!”
但无论去哪里宣讲,丁昆源从来都不收一分钱。原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校长刘金瑞对此感慨说:“老丁在我这里宣讲了33次,有以党史为主题的,也有专门说中国梦的,33次没有收过一分钱,他都是自己坐公交车来,坐公交车回家。”
从退休人员到受人爱戴的、无私的老师,对于一个耄耋老人来说,这或许是暮年的最大成就吧?
丁昆源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我只是草根,不是理论专业人员。我最大成就不是在部队获得了多少功劳,也不是宣讲,而是听了党的话,跟着党走。但还是有遗憾,遗憾的是时间过得太快,年纪大了,想做的事情很难做完。”
(本组图片由青浦区政府及刘金瑞提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