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 但意外可以避免

2018-7-15 5:09:03发布78次查看

在重症监护室工作,有时会很惊愕,这样的意外怎么会发生;有时会很沮丧,这么年轻的人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有时也会充满成就感,情况如此严重的病人被救回来了。
不知道意外会以何种形式出现
讲述人:高彩萍职业:东方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我2006年就进icu(重症监护室)工作,这十多年间,已看到了太多的意外,你永远不会知道,意外什么时候发生,会以何种形式发生。
那天,一个孕妇跟着急救病床边哭边跑,床上躺着满身是血的男人。同一时刻,救护车上还送来了一个全身骨折的人。
这两人,同时遭遇意外。当时他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不小心,发生了碰撞事故。事故发生后,两个司机从车内走出,查看碰擦情况并进行理论。
就在这时,后面来了一辆车,把他们俩撞了出去。
送来医院后,即将做爸爸的那个人因为内脏破裂,脑部创伤而没能救回来。全身多处骨折的人虽然被救了回来,但只能截肢。
前不久,我们病房收了一个女病人,在厂房工作。那天手上的活做了一半,车床突然坏了,她就关掉开关钻到车床下去修理。没想到,车床一下子压下来。被送来医院时她全身有严重挤压伤,在重症监护病房撑了三四天,就走了,她才30多岁。
还有一个小伙子,现在就住在我们的病房里。他在大楼外擦玻璃,由于楼层低,抱着侥幸心理没做防护,结果不小心从3米高空摔下来。救护车送来的时候,他看上去没有明显的外伤,但颈椎完全粉碎性骨折,他全身没有任何知觉,现在只是靠仪器撑着。由于他才26岁,所以家人和医护人员都还不想放弃。
进重症监护室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死亡病人,具体是什么情况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记得那时的感受。那个病人并非突发意外而死,而是在医院里呆了挺长时间,大家都有心理准备。可等到所有管子都拔掉,医生宣布死亡之后,我还是不能接受。我有点恍惚,前一刻,我们还拼命为这人做抢救呢,而后一刻,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一直看护着的病人就这样走了,我很难过,心里想哭,但哭不出来。带教老师看到我情绪的变化,特地开导我,她告诉我,这是人生必经的道路,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把他送走。
现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看到病人死亡,我已经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情绪波动了,但看到病人走,还是很有感触,特别是那些年轻的病人,很想把他们救回来。当全力以赴抢救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做到,但病情其实并不在我们控制之下,当最后只能宣告不治时,就会感到很难受。
去年冬天一个病人,40岁还不到,一开始是感冒咳嗽,并没当一回事。后来久久不愈,而且越来越严重,就去医院看病。等进入icu的时候,已严重到呼吸困难,只能气管插管,并使用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两周后,情况有所好转,家人们很高兴,以为很快就能好了。没想到两天之后,情况急转直下,患者病情恶化。
家属从满怀希望,到深受打击,他们甚至跪在医生面前,恳求医生挽救病人的性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只能渐渐接受现实,知道病人没有好转的希望。看着亲人躺在病床上,没有知觉,他们也不再忍心让他接受有创治疗,最后只能和他告别。
在重症监护室,会看到很多意外,很多死亡,所以人员流动性很大,有的同事觉得压力太大,特别压抑,就转岗了。我一直没有转岗,并不是没有体会到压力,而是在这个岗位有很多无能为力的时候,但也是最能体会救死扶伤感觉的地方,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把一个病情非常严重的病人救回来,看着他一天天好起来,那时的感觉就非常棒,觉得自己没有选错这个行业。
我写了一百多张三联单
讲述人:叶玮职业:东方医院重症监护室医生
每个生命在医院到了最后,都会得到一张纸片,这就是我们医务人员要填写的三联单。
单子上会有这个人的姓名,年龄,以及死亡原因。
我在icu当医生这几年,已经填写了一百多张三联单,每次填的时候,心里总有一些说不出的感受。这张纸,几乎就涵盖了这个人的一生,有时我不免觉得遗憾,如果之前能做点什么,是不是就能改变结局。
很多确实是意外。比如交通事故,一名60多岁的男性逆向骑助动车,一个不慎,被对面而来的车撞倒,大脑先着地,脑出血死亡。
每次我在医院门口的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总会看到类似的人,或是逆行,或是骑助动车不戴安全帽,或是乱穿马路,大家总以为“别人都在这么做,没事的”,可万一有事,生命可能就没了,而我恰恰又是看到太多“万一”的人,所以我一直在提醒家人朋友,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有个中年阿姨,特别令人唏嘘。她家多年来住房条件一直很差,房子逼仄,光线不好。终于等到了拆迁,分到一套明亮的大房子。她和丈夫乐滋滋地去建材市场选材料,准备装修房子。逛到中午,肚子饿,就出去找小饭店吃饭。谁知就在穿马路的过程中被一辆疾驶而来的土方车撞到了,送来我们医院的时候,脑部全部水肿,瞳孔放大,完全只能靠着生命设备维持一段时间。而这也只是为了给家属留一点时间来缓冲而已。
“她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本来都可以住新房子了,没想到……”她的丈夫在旁边泣不成声。确实,有很多“没想到”的事情,但如果当时他们过马路能走到红绿灯那,是不是“没想到”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几年前,重症监护室送来一个年轻女孩,才24岁。她高中毕业就来上海打工了,一直在做服务行业工作。事情起源是感冒,由于不方便请假,她没有好好休息,也没有去看病。本来以为过两天就能好的感冒越演越烈,最后发展成了重症心肌炎。在宿舍晕厥之后被室友送到急诊,急诊治疗之后送到重症监护室,当时我们用尽了一切办法,联合心内科,心外科多个团队共同抢救,但无奈病程拖得太长,疾病又来势凶猛,最后我只能给她写下了三联单。
当时我29岁,和她同龄,看到她这么年轻就死亡,心里非常难受。疾病固然是造成死亡的原因,但我心想,如果家人能对她有更多重视,不要让她负担家庭重担,那么她是不是就不会连一天假也不敢请?如果老板能对她宽容点,是否就可以让她好好休息?如果她更关注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也不会到这样无可收拾的地步?不过这一切,都只能是如果。
在我们还在读书的时候,就流传一句话,叫:人要死,是很容易的。因为当时我们隔壁学校发生了一件事,让人惊讶于生命的脆弱。那是吃完午饭的午休时间,两个男孩在一起打闹,其中一个突然倒下,当场死亡。
那时我们听到消息,都不知道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后来我读了医学院,才了解了情况:当时这个男孩应该被打中了肚子,胃里的东西反流出来,被误吸进肺,由于胃酸是酸性物质,很快把肺灼烧,无法进行呼吸,导致了男孩的死亡。
我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看到很多因误吸而死亡的病例。去年高考放榜时,由于孩子考上不错的大学,家长在酒店宴请亲朋友好友。席间,考上大学的孩子被大家撺掇着喝酒,喝醉后大吐,之后昏厥。那时我在120值班,跟着救护车过去的时候,我一直在问孩子家长:他到底喝了多少,吐了多少次。家长们被问多了,有点不耐烦。他们以为只是喝醉的问题,心想医生怎么小题大做,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其中有很大的危险。如果是误吸,会导致窒息,有生命危险,而如果能早点了解采取措施,就可以扭转局面。
一般的人,总会有侥幸感,觉得危险都是新闻上的报道,是别人的,自己不会碰上。但我们做医生做得越久,胆子就越小,越谨慎。因为我们不大记得被救活的病人,反而永远记得那些死掉的人,因为那是血淋淋的教训。
有的人对于健康意识或安全意识很不以为然,有时我会“怒其不争”地劝告他们:我见到的死人比你这辈子见到的还要多,很多都是活生生的教训,请你一定要多爱护自己的身体。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