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场是上海市高校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些高校在7.66平方公里的五角场街道内,与繁华的商圈、众多的园区、32个居民区交织交融,使得五角场这片热土涌动着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但是在新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高校资源的智力溢出效应,为杨浦“三区一基地”和“魅力五角场创智新家园”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
在经过数次协商调研后,复旦大学与五角场街道决定在多年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开放资源、创新形式、提升能级,共育共创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正因如此,近日,“复旦-五角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基地”启动仪式在五角场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举行,这也宣告了一个体系化、开放式、共享式的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正式建立。
深耕现有品牌,加强成果转化
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此次建立社会实践创新基地,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持续深耕现有服务品牌,加强成果转化,落实实践育人的理念,激发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区的热情,培育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增长学生参与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
其实,早在1984年,复旦大学就首次派出了学生赴基层开展社会实践。作为杨浦区区域化党建联盟五角场街道分会的成员单位,复旦大学一直以来与五角场街道紧密合作,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2017级本科生黄涵是文化花园志愿服务团队中的一员。起初走进社区,这位“准医生”就希望发挥好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区老人们进行健康监测和健康科普。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然而,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志愿服务团队发现社区老年人对于智能手机的操作还不熟练,这并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于是,他们决定从基础抓起,每周二下午开设老年人智能手机app学习班,手把手讲解,及时解答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类疑问。
在课上,他们是小老师;在课下,他们则是小晚辈。老人们时常会在课后拉着他们讲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也会介绍些上海的风土人情。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老人们不仅掌握了新的技术,也感受到了志愿服务团队同学们所带去的温暖。
“居民们都非常热情,老人们说我们像他们的子女一般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其实,我们也在和他们的交谈中学到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眼界。”黄涵说。
近年来,复旦大学先后涌现出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满天星”研究生党员实践服务团、本科生“党员志愿服务联盟”等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其中,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立伊始就立足于五角场宣讲党的理论知识,累计开讲1700余场,听众超过63000人次。
建好“店铺”,更要写好“菜谱”
基于以往的服务经验与服务品牌,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复旦-五角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基地”应运而生。实质上,这是一个立足于社区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社会阅历增长、发挥校地在社会治理中协同共治作用的创新育才平台。
与以往的平台相比,社会实践创新基地更像是一个引才“店铺”。在这个“龙门客栈”里,大学生走出校门的通道被打通了,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高校学子有了更多与居民、与社会面对面交流探讨的机会,这也让大学生能够在“第二课堂”里增进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提升自己。
有了好的引才“店铺”,还需要整合资源,提升“店铺”软实力,写好育才“菜谱”,人才才能够在这里得到更好的升级。正因如此,社会实践创新基地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自身选择的基础上,还需要整理出社区资源清单、学生需求清单、人才队伍清单,充分让人才和社区需求对接,不断产生新的生产力和创新力。
杨浦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红说:“在社会实践中,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白社会之所需,其实就可以缩短学生从校门到社会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所以,社校合作不仅仅要做好平台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成长服务,把各个环节做得更好。”
据了解,复旦大学与五角场街道已经根据具体的学科学院优势和学生发展方向,共同设计出“外语社区行”、“新闻采编员”、“青年职业指导师”、“社区健康行”、“社区家谱制作”等一批对接大学生实践需求、服务五角场社区党员群众生活的专业化项目。在未来,五角场街道也会进一步营造育才氛围,推出优质的留才“秘籍”,让社区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更多地留住优质人才。
想知道复旦大学与五角场街道共同设计出的专业化项目究竟是怎样的吗?我们一起看下去。
外语进社区
由外文学院选派专家担任“外语进社区”文明宣传导师,选派大学生担任社区文明宣传引导员,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倡议书等宣传资料翻译工作,营造“外语进社区、文明共宣传”的良好氛围。
新闻采编员
旨在依托新闻学院的专业资源和业界优势,为五角场街道和社区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专业素养培训、指导以及人才智力的输送输出,协助街道更好地打造“文化名片”。
青年职业指导师
管理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帮助青年准确自我定位、梳理生涯发展脉络,组织大学生到睦邻中心和居民区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同龄人结对,帮助就业困难青年提升自信。
社区健康行
选派医学专家担任五角场社区健康管理师,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向居民传递健康理念。开展健康便民服务,遴选医学生驻点与社区离退休党员干部结对,开展模拟家庭,建立健康管理档案。
社区家谱制作
由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进行指导,通过家谱讲座、资料收集和印刷、线装家谱装订,并融入蜡拓、捺印、雕版木活字印刷等中国传统技艺体验,帮助社区居民充分体验和体验家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