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打锄板午打镢,汗洗衣衫溻半截;
夏打镰刀秋打筢,累得腰酸脊背驼;
白日打铁火不灭,红炉燎水敞开喝;
后晌开工不掌灯,省下油钱买馍馍。
这段顺口溜,描述的是铁匠家的日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手工打铁这门古老的职业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铁匠铺也从当年的百花争艳走向了孤独守望。
在奉贤区柘林镇上的胡桥老街,竟然还深藏着一位老铁匠,今年71岁,名叫朱阿桃。最近,胡桥居委发布了一条老铁匠招募学徒的广告:
至今无人报名……
于是,话匣妹上门一探究竟
清晨7点,朱阿桃便生起了滚烫的烘炉。只见他把一块2厘米厚的铁块放到烘炉里烧,几分钟后用铁钳将通红的铁块取出,再拿起一把五斤重的锤子敲打起来。
在他的周围,堆放着他一锤一锤打出来的各种农具:鱼叉、锄头、除草挖泥的铲子。
打一把这样的铲子,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售价5块钱,顾客大多是附近慕名而来的农民。早些年,镇上还有集市,他会定期把铁器挑到集市上去卖,而今集市早已消失,老朱也不会开网店卖东西,再加上务农的人少了,生意自然一年不如一年。
除了农具,老朱还打制各种厨具。他打菜刀,据说用的是汽车钢板,掂着特别重。
朱阿桃18岁开始打铁,在南桥工业局干了30年。1998年,工厂即将解散,老朱待业在家,考虑到左邻右舍平时经常让他修个农具、磨个刀,他便干脆在自家院子里砌起炉子,走上了打铁卖铁的道路。
朱阿桃膝下有两个儿子,本想让儿子传承自己的手艺,但传统打铁工艺又脏又累且经济效益差,如果以此为生,难以养家糊口,所以儿子们都表示拒绝。
前不久,居委书记曹蕾一次上门走访,看到小院里的打铁铺非常局促,还存在安全隐患,但她又听家里长辈说,老朱的手艺很不错,“打的菜刀特别厚实耐用”,便琢磨着怎么能帮帮他:
“像这样传统的手艺,如果真的失传也是十分可惜的。招徒弟是一个方面,我们也是想就近能够有什么地方能够安排他。”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句话道出了打铁这个行业的艰辛。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作坊式的打铁铺早已被流水线工厂所替代,如今奉贤全区可能也找不出几个铁匠铺。生意最好的要数金汇镇泰日老街上方瑞华的铁匠铺,但也同样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奉贤区文化馆研究馆员徐思燕给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他看来,凡是能够被传承的传统技艺,必然在当代生活中仍然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比如婀娜多姿的旗袍、环保轻巧的竹器、还有全国各地丰富的饮食文化。
而手工打铁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被机器所取代,暂时没能找到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那么不妨先把视线从“保留”转移到“保存”。
记录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
让后人知晓铁器工具所代表的一个时代
用现代影像手段保存下打铁的工艺、流程
诚然,如果执着于技艺的传承,也可以由政府出面,专门招募一批“传承人”。但如果这项技艺在当代已经是完全可替代的,那么它的传承者今后靠什么来维系呢?毕竟,手艺产生于生活的实际需求,只有民间的、自然的传承,才是有生命力的。
变“保留”为“保存”,或许从情感上让人有些难以割舍,但也不失为留住时代印记的一个方法。
又或许,当时光的车轮行驶到未来某个节点,人们在新的历史阶段产生了新的需求,消失的技艺又会被唤醒呢?
视频和部分图片来源:徐蕾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