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郁郁葱葱,入秋丹桂飘香,初冬红叶成景,在崇明区新村乡新中村,随着村内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小桥流水、庭院花草元素渐渐融入村民宅前屋后,一条条花路,一座座花宅与花园营造而成的四季花境,让新中村成为林与景相融合的花香农宅。 “+生态”与“生态+” 理念深入村庄建设 地处崇明岛西北部,距城区30多公里的临江滩涂带,新村乡新中村村域面积约4.3平方公里,下辖有1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45户,总人口1949人。在“生态立岛”的总体规划和定位下,新中村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二字放在了发展的首位。 “+生态”与“生态+”的理念渗透在生态环境治理、农业产业发展和村民文明素质提升等各个方面。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先行。新中村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提升、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进行深度融合规划。按照村庄总体规划,新中村率先拿出了一部分土地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在此基础上,集中精力抓环境整治。一方面,配合中心横河生态治理,落实河长制长效治水之责,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另一方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对景观廊道建设区域、居民区以及影响乡村生态面貌的“两违”问题加大整治。 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倡导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理念,正是新中村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立足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新中村农产品绿色认证已达到95%以上,实施土壤改良实验,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特色种养向绿色生态转型发展,生态优势正向发展优势转化。以沼气工程探索生态循环经济,新中村率先在本乡探索“生猪粪沼气片处理工程”,年产沼气4万多立方米,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优质水稻种植。同时,可满足本村约三分之一以上农户用气,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发展模式。在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养殖,新中村通过扶持残疾人创业开设的“鹿韵农庄”,加工生产鹿茸、鹿血等补品供应市场。同时,培育独特的鹿韵文化,常年吸引岛内外游客观光游玩,成为崇明本岛独一无二的集养鹿、观鹿、餐饮、住宿、鹿产品加工等服务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农家乐。目前,正着力打造上海郊野生态休闲观光基地。 坚持“生态+旅游”导向,将乡村景观廊道建设提升到生态农旅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设高度,注重挖掘村域环境特色,以“桂花”为主题,建成的49亩陆域生态景观廊道,45亩桂花主题公园,打造人、景、林相融一体的“桂花之村”;同步推进界河水系景观改造,水、土、林、气的优良生态指标,全面提升了村域环境整体面貌。 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 重在优化为民服务 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才能保障村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在新中村,开设在农户家中的“庭院学堂”成了村民家门口“聚会”的好场所。4所庭院学堂,辐射联系9个睦邻点,打造“5分钟”文体服务圈,最新的政策、知识及时送达,成为村民自我教育的平台;积极发挥农村党员引领作用,党建服务“火炬点”由党员认领责任区,建立起“5分钟”志愿服务圈,由“党建服务火炬点+庭院学堂+睦邻点”组成的“三益邻”三位一体自治和学习平台,功能上不断向为老志愿服务、村民议事、村干部评议、纠纷调解等方面拓展,有效发挥了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能动性和优势作用。 “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实行服务“清单制”,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使得乡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网络终端直接延伸到村服务平台。在村民中知名度颇高的“菊香园”支部书记工作室,通过带教特色培养制度和项目,有效发挥“传、帮、带”作用,让更多年轻村干部尽早地发挥出优势和能力;针对村内留守儿童成立的小荷工作站,包括爱心妈妈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心理辅导老师,给予了儿童更多尊重与爱;乡村就业援助平台,乡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庭院书屋,学习健身团队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一系列好家风、好家训活动,逐步形成邻里守望、友爱互助、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氛围,带动了乡村文明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