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春天”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一直备受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价值观的越来越多元化,以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扁平化,传统的科普内容和科普方式一直遭遇挑战。
如何让更多的人认同科普的价值?如何让科普工作者得到更大的认可度?设立于1995年的上海市大众科学奖,是上海首个市级科普类奖项,是对上海科普工作者的价值认同;在使得他们有了获得感的同时,也为全社会营造出了浓郁的科普氛围。
传递科学之美
在科教片《胆结石的奥秘》中,有一段形容各种结石的解说词:“嗬,这种像透明的玛瑙,又像闪光的宝石,难道也是从人体胆囊里取出来的吗?”这是我国著名科教片导演夏振亚喜欢的一段解说词,也是他将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大胆尝试。要知道,科教片过去的一贯准则是“纯客观”叙述,绝对不能夹杂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夏振亚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科教电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艺术语言最忌的是索然寡味”,并在审片时据理力争。
对于中国科教片而言,许多个第一次都属于夏振亚。是他第一个在中国银幕上记录了全离体心脏跳动的镜头,是他第一个将镜头伸入到人体内部尽情周游,是他第一个用高倍显微镜摄下了比头发丝还细的昆虫产卵镜头,是他第一个在显微摄影领域展开推拉摇移全方位深入表现。所以,夏振亚获得第1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可谓名至实归。他说:“揭示科学原理只是科教片的最低纲领;传递科学之美,让观众热爱科学,才是科教片的最高纲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策划师、中科院院士郑时龄从来不觉得科普是小儿科的事情。他说:“建造师的审美跟社会大众的审美观点有关系,因此搞建筑的也就应该搞科普。”尤其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做了几十场科普类报告,对大型科技传播活动“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给予热情支持。
在获得第9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之后,郑时龄表示,因科普而获奖有特殊意义。他认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是重中之重。有调查显示,中学生中将来愿意当科学家的并不多。要改变当下的价值观,让“当科学家很光荣”的观念重新回来。郑时龄清楚地记得,1997年,他到复兴中学去做有关建筑科学的讲座,结果那一届的学生就有好多考大学主修建筑专业。这就是科普的力量,也是科普工作者的力量。
走进百姓生活
杨秉辉教授不仅是大名鼎鼎的肝癌学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更是家喻户晓的科普医生。上世纪80年代,他走进广播电台,在电波中深入浅出地讲述医学防病知识,为听众答疑解惑。有许多家庭的老人,每周必听杨秉辉的医学科普节目,有的甚至边听边作笔记。他致力于“以预防为先导”的科学普及工作,将医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向前推进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方面。
这位第2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得主常说:“一场科普讲座、一本科普书能够救的人数或许远远超过医生在手术台上救治的病人。”
杨秉辉的科普生涯长达40多年。近千篇医学科普教育文章、600多场健康讲座、深入社区常年免费进行健康宣讲,不仅使得他成为上海的医学科普标杆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带动了上海医学界致力于科普的热情。在中山医院,科普已成为医疗工作的一部分,并纳入医院绩效考核。该院骨科董健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主编《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科普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历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获得者中,来自天目西路街道的周月丽可能是学历最低的一位。这位连初中文凭都没有的退休老工人,将曾经坐落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老式弄堂小区——荣福村,带动成了“爱科村”。
荣福村是沪上典型的棚户区,各种封建迷信陋习盛行。周月丽请“王半仙”现身说法,拆穿算命骗局,让台下老邻居们恍然大悟。她还从身边小事入手,从报刊杂志上收集资料,编写了2600多篇科普小品文和讲稿,组织人员用说唱的方式在里弄传唱。易发病的春季宣传环境保护,秋季谈补品和老年保健,冬季宣传破除迷信。在世纪之交,年近7旬的周月丽成了科普“状元”,荣福村也被评为市科普文明村。(作者:耿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