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一张浦东地图是用军人正步步测出来的!他说:要用地图追赶浦东速度
1990年之前,浦东还是落后的代名词,地图上的“下只角”。1990年4月18日宣布开发开放之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大桥跨江而立,浦东的发展驶上日新月异的快车道。一位老人也开始用自己的双脚追赶浦东速度的征程。
“步测”绘出第一张浦东地图
1990年,我还在上海公交公司,一次给青年职工上课,我跟他们讲浦东这里要造一座桥,那里要修一条隧道,却惹来他们的哄笑,“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这你也信!”
“我当然相信了,浦东开发开放是国家定下的事。”我胸中憋着一股劲。
那时我在人民广场叫出租车:“我去浦东文登路。”
“什么坟墩路,不认得阿拉勿去,坟墩头,触霉头!”我发现住在浦东确实不方便,住、学、医摸不着方向,连出租车都不愿开到浦东来。
1991年,离休在家的我开始琢磨,能做些什么呢?绘制一张浦东地图!这样,不了解浦东的人一看地图就知道浦东是什么样了。
于是,我召集杨根全、王林初、孙汉屏几位同样退休在家的老伙伴。我们都是在军队干过20多年的人,知道一张地图的重要性,而浦东现在缺少的就是这么一张地图。所以我的想法一说出,立即得到大家的拥护。
浦东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启动最早的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我们决定先画一张陆家嘴地图。
可是怎么绘制呢?军人走正步,一步75厘米,大家走了一下,没差多少,这样我们用起了最原始的测绘方法——“步测”。每人负责一条路,白天用脚算出路幅、路距,统计出沿途的企业,夜晚汇总信息,手工绘制。每周六到我家中汇总一次。
半年后,陆家嘴28平方公里的100多条马路、300个单位都标了出来。那时虽然已经有了外高桥保税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但都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开发,开发区里都是农田,连路都没有,就用空白代替。
草图画好了,可问题也来了。没有刊号,不能公开发行出售,印刷成本要4万块钱,这钱从哪里来?我想谁最需要这张图呢?想来想去还是他们最需要——陆家嘴集团公司。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找到了当时的办公室王主任。看到这张图上密密麻麻的单位,他大吃一惊:“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有这么多单位。”
王主任拿出了一张陆家嘴的规划图说:“咱们合作吧!”陆家嘴公司出了两万块,草图的右下角多了一张陆家嘴规划图,有人来陆家嘴集团公司投资就送一张地图。
而后,我们又找了100家企业,每家出200元,剩余的2万元就凑够了。1993年7月,第一张浦东地图终于诞生了,名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简图》。
绘地图赶不及浦东速度
做第一张地图时没有经验,因为没有刊号,只能算是非法出版物,不能对外销售。为此,我找到了中华地图学社的社长,说明情况。社长不但一口答应,还出了新题目:“我们提供自然地图,你们加上老百姓需要的相关内容吧。”
就这样时隔一年后,1994年9月,第二张浦东地图诞生了,有了自己的刊号,售价2.8元。这次不再是我们“步量”手绘的地图,而是真正意义上,被国家认可的第一份浦东地图。
本以为地图有了,我的工作就算结束了,不想单一的地图根本无法反应浦东的发展变化。
就在第二张地图出版后,我到新区社会发展局办事,看到各个处室都贴有一张自己画的浦东小地图:教育处的图上标出大、中、小学,卫生处的图上标出各医院的位置,文体处的图上标出各文化、体育场馆位置,民政处标出婚登所、帮困办位置。
我算了一下,四个处室的下辖单位就有108家。我找到当时的浦东新区社发局局长张学兵:“不如把这108家单位统统放在我这一张浦东地图上,岂不更好?”没想到,这与张学兵的想法不谋而合。
结果,新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把十六个与老百姓有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都召来开会,“每个人领到了一张地图,把你们的网点标出来,两个礼拜后交上来,如有错误,你们自己负责,如果你标了,没印上,老沈负责。”就这样,1996年8月第一张浦东新区便民地图诞生了。
第二年,浦东又发展变化了,政府要求编制新图。那些年来,地图大约一年半出一张。每当我把新的浦东地图送到新区政府时,得到的往往是两句评价:蛮好,但是地图还是赶不上变化。
例如,这条路已打通了,那条隧道已开建了,地图上没有画出。经贸局要求把落户浦东的世界500强企业、著名中外机构标在图上。建设局要把浦东450幢大楼、400个新村小区标在图上。规划土地局要在杨高路两侧画上两条很粗的绿线,说:杨高路两侧30米都是绿化带,带内所有的房子都要拆迁。地图一出,就是一张安民告示。
应大家的要求,图上的内容一版版添加:2000年,张江出现在地图上;2001年,地图上的张江被细化; 2003年,外高桥保税区被放大……
浦东地图的编制,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一发而不可收,浦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参与了15张地图的绘制过程。
原本想做到2005年就结束,谁知道浦东的速度让我欲罢不能。虽然2008年之后,我便不再亲自参与绘制地图。但我仍用自己的“脚步”追赶浦东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一周一个样,一月大变样。
地图背后的小故事
1998年,第四张地图即将定稿时,新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邹毅通知我,在地图上,将小陆家嘴的一块地方用绿色标注。
“叫什么名字呢?”“就写公园绿地吧。”
这就是现在的陆家嘴绿地,不过当时还是棚户区。为什么还没建好就先标出来了呢?
原来,当时政府正在为建设陆家嘴绿地进行动迁,有些“钉子户”不肯走,他们说:“这里交通方便,轮渡过江就是外滩。要我们动迁,你们把地卖给开发商造高楼,好卖大价钱。”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解释这块地方是造绿地的,有些居民硬是不信。
地图一出版,“钉子户”一看地图都这么标了,全信了,动迁工作也好做多了。
2000年,正值浦东开发开放十周年,一张新地图即将问世。
新区政府办公室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登在地图上。临到出版,中华地图社社长发现文章缺个题目。
我说,这还不容易,小菜一碟,我来加个题:《浦东开发成果辉煌》。社长让我再问问,我想多余,但还是问了。
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邹毅把题目改为《浦东开发十年前景广阔》。我有点想不通,我觉得前景广阔没有成果辉煌好,十年来浦东造了两座大桥,三条隧道,新建了十几条马路,大楼、新村交交关,这还不够辉煌吗?现在想想,当时确实“近视”。
2001年新年团拜,浦东新区建设局局长闵师林坐在我身边。“老沈,明年你这张图是否要有点特色?”
“什么叫有点特色?”“突出某一方面!”“突出什么呢?”
闵师林反问我:“如果一个人没有来过浦东,踏上浦东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第一眼就是看到很多高楼、很多新建的小区呀!”
“对,就是这个,明年你就把我们这里所有大楼标出来。”
“好!你尽管放心!”
于是,2002年浦东所有的大楼和小区都出现在了地图上。想到浦东创业、买房的人,手持一份地图就能一目了然。
而2002年,世纪大道北半段已造好,南半段压在乳山新村上,还没有动迁。我问:“世纪大道画一半还是画全线?”
规土局局长回答掷地有声:“规划已定,决心不变。要画出世纪大道全线!”
经贸局一位处长,当年的“海归”,他笑谈自己为什么来浦东,就是被地图“引”来的!“那年我在法国,浦东新区人才招聘团带来浦东地图,我一看:花旗、汇丰、渣打、贝尔、阿尔卡特、西门子……这些都是世界著名企业,浦东有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