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消防部队慰问官兵、走近“环卫工人”群体送温暖、当起社区平安志愿者……在金杨新村街道,有一群“老漂族”,为了子女背井离乡来到这里生活,但他们没有寂寞与无助,而是选择走进社区大家庭。在这里,他们不仅找到了归属感,更用自己的力量为社区作出贡献——金杨新村街道通过搭建自治平台,为“老漂族”量身定做“党建朋友圈”,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扩大交际圈,并最终融入社区,共建共享“美好金杨”。
走出小家交朋友
去年,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在金杨社区居民中口口相传:“老漂驿站”招人啦!该告示一经贴出就引起了热烈反响。短时间内,就吸引了70多名“老漂”报名加入。
“老漂族”远离家乡,脱离了原有熟悉的“朋友圈”,因此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缺朋少友等问题都是他们的心病。又因为沟通渠道较少、缺乏表达诉求的平台,他们成为了社区的“边缘人”。因此,街道成立“老漂驿站”,希望为金杨社区的“老漂族”打造的一个温馨的家。在“老漂驿站”,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漂”走出小家相聚在此,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从相逢相聚,到相知相助,彼此之间成了朋友。
同时,街道还邀请子女共同参与驿站的感恩行动,让他们意识到父母在陌生城市中可能会出现的身体和心理问题,让他们更加重视“精神敬老”。
融入属地新环境
语言不通,不熟悉上海道路,是“老漂族”融入社区的老大难问题。为此,“老漂驿站”陆续开展了“老漂上海通”课堂、“老漂都市行”活动等。课堂里,本地志愿者向“老漂族”介绍沪语的起源、发展和语言特点,通过细说上海闲话,详细讲解示范日常用词的字面意思和发音要领。从一词到一句,从一句到一段,“老漂”们从“听不懂”到“听懂了”“会说一点”,不断打通语言关,进一步突破交流障碍。
而在“老漂都市行”活动中,由志愿者带领“老漂”走街串巷,一同寻访老上海的记忆,感悟上海的城市精神。同时,街道带领他们见证上海发展,体验日新月异的浦东速度,旨在让他们对子女的事业多一份理解与支持,也对社区多一份归属感与认同感。
此外,街道同样为“老漂族”搭建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我们通过‘特色美食秀’活动,鼓励他们秀出拿手的家乡菜,一方面五湖四海的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提升厨艺、增进感情。”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说,“我们也积极引导‘老漂’参与到社区合唱队、舞蹈队等,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用专长反哺社区
经过一段时间培育,“老漂族”在收获、增能的同时,也逐渐融入社区、反哺社区。
如今,金杨社区里活跃着一支“老漂摄影队”,他们在社区党建前哨、环境综合整治一线、缤纷社区建设现场,用镜头记录发展新面貌,用照片讲述社区感人故事。为此,金杨社区党建服务中心里,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电脑及办公桌。同时,社区党委发挥“老漂”党员作用,引导他们为街道大型活动进行摄像摄影,以此凝聚党员力量。
另外,不少有医学方面知识的“老漂”加入了“博爱阳光医疗队”。他们发挥专业所长,在社区开展健康生活讲座,为居民宣传养生保健知识。此外,参与到敬老义诊活动中,主动为独居老人、失能失智老人上门服务,在金杨社区传递着爱和温暖,传承红十字精神。
“多亏有了‘老漂驿站’,我们才能过得这么舒心。”“老漂”张伯伯说,“我们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将爱传递给更多人。”